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齐民让畔不争桑,
和气横流岁自穰。
君看三山百家聚,
更无一陇有遗蝗。
白话文翻译:
在齐国的田畔,乡民们和睦相处,不争抢桑树的利益,
和气流淌,岁月自然丰收。
你看看三山之间,百家聚集,
更没有一块田地留下蝗虫的祸害。
注释:
字词注释:
- 齐民:指齐国的百姓。
- 让畔:让出土地的边缘,意指和谐共处。
- 桑:桑树,古时乡民以桑养蚕。
- 和气:和睦的气氛。
- 横流:流动,形容和气如水般流动。
- 岁自穰:年年丰收。
- 君看:你看。
- 三山:指的是地理上的三座山,象征众多的家庭。
- 百家聚:许多家庭聚集在一起。
- 一陇:一块田地。
- 遗蝗:留下的蝗虫,暗指灾害。
典故解析: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和谐的田园生活景象,表现了民众团结友爱、共同勤劳的精神。诗中提到的“三山百家”可视为对农村社会的理想化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诗人,爱国主义者。其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建立和战乱,作品多反映其忧国忧民的情怀。陆游的诗风豪放,常以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杂赋》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宋朝国力渐衰,民生困苦之时。陆游身处这样的历史背景,诗中表达了对和谐社会和丰盈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诗歌鉴赏:
《杂赋》展现了陆游对理想田园生活的描绘,诗中通过描写齐国百姓的和睦相处与丰收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和谐的渴望。诗的开头“齐民让畔不争桑”直接指出了民众之间的和谐与互助,体现出一种理想的社会风尚。接下来的“和气横流岁自穰”,则进一步强调了和气的重要性,暗示着这种和睦能够带来丰收的好年景。
“君看三山百家聚”一联,通过对三山之间百家聚集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热闹而祥和的乡村景象,令人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而“更无一陇有遗蝗”,则巧妙地用蝗虫作为隐喻,暗示着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灾害的威胁被消除,生活得以安稳。
整首诗既有对现实的美好向往,也透露出诗人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与期盼。其语言简练而生动,意象鲜明,富有哲理,展现了陆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齐民让畔不争桑:指齐国的百姓友好相处,互不争抢资源,展现了团结的精神。
- 和气横流岁自穰:和谐的气氛像水流一样充满四周,岁月自然丰收,体现了和谐与丰收的关系。
- 君看三山百家聚:呼唤读者注意三山之间,许多家庭和睦相处,展现了繁荣的景象。
- 更无一陇有遗蝗:强调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留下蝗虫的灾害,象征着安宁与丰收。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和气比作流动的水,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情感。
- 排比:通过排比手法,强化了对和谐景象的描绘。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团结友爱的赞美,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象征着富饶与和谐,传统农业的代表。
- 和气: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温暖。
- 三山百家:象征着和睦的社区和人们的团结。
- 蝗虫:代表灾害与困扰,诗中将其消除,象征着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杂赋》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陆游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齐民让畔”是什么意思?
A. 争抢土地
B. 互相谦让
C. 互相攻击
D. 离开家乡 -
“更无一陇有遗蝗”中“遗蝗”指的是什么?
A. 丰收
B. 灾害
C. 朋友
D. 乡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与陆游的《杂赋》相比,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动荡中的生活,但更多地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动荡与民生的困苦。两者在风格上有较大差异,但都展示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全集》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