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仙坛寺西林 林景熙 〔宋代〕
古坛仙鹤杳,野鹿自成群。 松气浮清晓,经声出白云。 石穿僧屋过,水到寺门分。 人世无穷事,山中了不闻。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祭坛上仙鹤已不见踪影,野外的鹿群自由自在地成群结队。 松树的气息在清晨的空气中飘浮,诵经的声音从白云中传出。 石头穿过了僧人的屋子,水流到了寺庙门前分岔。 人世间有无尽的事务,但在山中却一无所知。
注释:
- 古坛:指古代祭祀神灵的场所。
- 仙鹤杳:仙鹤不见了,指仙境的虚幻与遥远。
- 松气:松树的香气。
- 经声:诵经的声音。
- 石穿僧屋过:石头穿过了僧人的屋子,形容山石的奇特。
- 水到寺门分:水流到了寺庙门前分岔,形容水流的自然。
- 人世无穷事:人世间有无尽的事务和烦恼。
- 山中了不闻:在山中却一无所知,形容山中的宁静与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约1240-1310),字德阳,号梅溪,南宋末年至元初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这首诗描绘了仙坛寺西林的宁静景象,反映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览仙坛寺时所作,通过描绘寺庙周围的景色,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仙坛寺西林的宁静景象,通过“古坛仙鹤杳”、“松气浮清晓”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诗中的“野鹿自成群”、“经声出白云”等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人世无穷事,山中了不闻”,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的超脱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坛仙鹤杳”:古坛上的仙鹤已不见踪影,暗示了仙境的虚幻与遥远。
- “野鹿自成群”:野外的鹿群自由自在地成群结队,描绘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松气浮清晓”:松树的香气在清晨的空气中飘浮,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
- “经声出白云”:诵经的声音从白云中传出,增添了一种神秘与超脱的感觉。
- “石穿僧屋过”:石头穿过了僧人的屋子,形容山石的奇特与自然。
- “水到寺门分”:水流到了寺庙门前分岔,描绘了水流的自然与和谐。
- “人世无穷事”:人世间有无尽的事务和烦恼,与山中的宁静形成对比。
- “山中了不闻”:在山中却一无所知,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松气浮清晓”中的“浮”字,赋予松气以人的动作,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如“古坛仙鹤杳,野鹿自成群”中的“古坛”与“野鹿”,“仙鹤杳”与“自成群”,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通过描绘仙坛寺西林的宁静景象,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古坛:象征着古代的祭祀与神秘。
- 仙鹤:象征着仙境与超脱。
- 野鹿: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松气:象征着清新的自然气息。
- 经声:象征着宗教的宁静与超脱。
- 石穿僧屋过:象征着自然的奇特与和谐。
- 水到寺门分:象征着自然的流动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古坛仙鹤杳”中的“杳”字是什么意思? A. 消失 B. 遥远 C. 安静 D. 神秘
- 诗中“松气浮清晓”中的“浮”字是什么意思? A. 漂浮 B. 弥漫 C. 轻盈 D. 清新
- 诗中“人世无穷事,山中了不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尘世的厌倦 B. 对山林的向往 C. 对宗教的虔诚 D.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 B. 遥远
- B. 弥漫
- B. 对山林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诗词对比:
- 林景熙的《仙坛寺西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林的宁静景象,但林景熙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林景熙诗集》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