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九日次前韵)》
时间: 2025-01-09 00:18: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九日次前韵)
作者:袁去华
汉江流入苍烟,戍楼吊古临无地。
清霜初肃,鹰扬隼击,青霄凌厉。
新雁声中,夕阳影里,千崖秋气。
念东篱采菊,龙山落帽,风流在尚堪继。
引满松醪径醉。诵坡仙临漳宵济。
茱萸细看,明年谁健,空悲身世。
儿辈何知,更休说似,登山临水。
那纷纷毁誉,耳边风过,我何曾记。
白话文翻译:
汉江流淌入苍茫的烟云,戍楼古老的吊唁声在无边的土地上回荡。
清霜刚刚开始肃杀,鹰在高空中翱翔,隼在空中击打,天空显得格外凛冽。
新雁在鸣叫,夕阳的影子映照在千崖的秋色之中。
我想起东篱采菊的悠然,龙山的落帽,风流的情怀依旧值得传承。
引满松醪,沿着小径醉倒。吟诵着坡仙的诗句,夜晚在临漳的水边。
茱萸细细端详,明年谁还健在,空自悲叹人生的无常。
儿辈们又懂得什么,更不必说像我这样,登山临水。
那些纷纷的毁誉,耳边风声经过,我又何曾记得。
注释:
- 苍烟:指烟雾弥漫的苍茫景象。
- 戍楼:古代边防的哨楼,用于守卫和传递信息。
- 鹰扬隼击:形容高飞的鹰和迅猛的隼,在高空中猎捕。
- 东篱采菊:出自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坡仙:指苏轼,因其号“苏坡”,以其诗词而闻名。
- 茱萸:一种植物,古代人们在重阳节时佩戴以祈求健康平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去华,南宋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重阳节前后,诗人借助自然景象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水龙吟(九日次前韵)》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与人生哲理的诗。袁去华通过对汉江、戍楼、鹰和雁等自然意象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苍凉而又深邃的情感。诗的开头以“汉江流入苍烟”引入,营造出一种广阔的空间感,接着通过“清霜初肃,鹰扬隼击”描绘了初秋的肃杀之气,展现了自然界的力量与变化。
诗中“念东篱采菊,龙山落帽”一句,体现了诗人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情的眷恋。此外,“引满松醪径醉”则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享受。最后的“儿辈何知,更休说似,登山临水”反映了诗人对年轻一代的无奈与感慨,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深沉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与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汉江流入苍烟”:描绘江水在秋日烟雾中的流淌,营造出苍茫的氛围。
- “戍楼吊古临无地”:写戍楼的孤寂与历史的沧桑感。
- “清霜初肃,鹰扬隼击”:表现初秋的寒意与鹰隼的英姿,象征着一种力量。
- “新雁声中,夕阳影里,千崖秋气”:新雁的鸣叫与夕阳的余晖交织在一起,渲染出秋天的气息。
- “念东篱采菊,龙山落帽”: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 “引满松醪径醉”:描写享受美酒的惬意情景。
- “茱萸细看,明年谁健”: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对人生的思考。
- “儿辈何知,更休说似,登山临水”:对年轻人无知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无奈。
- “那纷纷毁誉,耳边风过,我何曾记”:表明对外界纷扰的淡然态度。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苍烟”比喻秋天的景象)、对仗(如“鹰扬隼击”与“清霜初肃”)、拟人等手法,使诗意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同时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体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汉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
- 鹰、隼:代表着力量与自由,亦可看作对人生追求的象征。
- 东篱采菊:隐喻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 茱萸:寓意健康与长寿,结合重阳节的传统文化意义。
- 松醪:象征着美酒与享乐,反映对生活细节的品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汉江流入苍烟”中的“苍烟”指什么? A. 苍凉的天空
B. 烟雾弥漫的景象
C. 远处的山脉
D. 清澈的河水 -
“东篱采菊”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陶渊明
D. 苏轼 -
诗中提到的“茱萸”在重阳节有何寓意? A. 祈求丰收
B. 祈求健康长寿
C. 纪念先祖
D. 祝愿爱情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自然与人生哲理方面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袁去华与陶渊明在对自然的描绘上有共通之处,但袁去华更注重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而陶渊明则倾向于积极的隐逸态度。此对比展现了两位诗人在思想上的差异与风格上的异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陶渊明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