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
作者:袁去华 〔宋代〕
归鸟急。照水斜阳红湿。
篷底夜凉风露入。藕花香习习。
点滴城头漏涩。凄断草间虫泣。
新恨旧愁眉上集。月斜还伫立。
白话文翻译:
归来的鸟儿飞得很急,夕阳的余晖照在水面上,映出一片红色的湿润。
篷帐底下,夜晚的凉风和露水悄然渗入,藕花的香气轻轻飘散。
城头的滴水声显得沉闷,草间传来虫子的哀鸣。
心中积聚着新的怨恨和旧的愁苦,眉头上愁绪更显。
斜月之下,我仍然伫立不动。
注释:
- 归鸟:指归来的鸟,象征着人们对归属感的渴望。
- 照水斜阳红湿:夕阳照射在水面,映出红色的光芒,形象地描绘了夕阳的美景。
- 篷底夜凉风露入:形容夜晚的凉风和露水从帐篷底部进入,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 藕花香习习:指荷花的香气,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
- 点滴城头漏涩:城头的滴水声显得沉闷,暗示着孤独和失落。
- 凄断草间虫泣:草间虫子的哀鸣,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 新恨旧愁眉上集:诗人面临新的怨恨和旧的愁苦,眉头紧锁,表现出内心的纷乱与痛苦。
- 月斜还伫立:在斜月的映照下,诗人依然伫立,未能释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去华,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心境复杂之时,可能是经历了某种人生的困扰或情感的波动,试图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思考。
诗歌鉴赏:
《谒金门》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孤独和惆怅的氛围。开篇两句“归鸟急”、“照水斜阳红湿”,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还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急迫和渴望。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通过夜凉风露、藕花香等细节,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宁静却又令人感到伤感的环境。这种环境的描绘与内心的情感相互辉映,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刻。
“新恨旧愁眉上集”,诗人直面内心的痛苦与纠葛,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而“月斜还伫立”则是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的写照,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无法解脱的情感。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结合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鸟急”:表明鸟儿归来的匆忙,也暗示着内心的急切。
- “照水斜阳红湿”:夕阳映照在水面,展现出宁静而又美好的画面。
- “篷底夜凉风露入”:细腻地描绘了夜晚的环境,突显出清凉和孤独。
- “藕花香习习”:藕花的香气给人以安慰,但也暗示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 “点滴城头漏涩”:滴水声的沉闷与孤独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凄断草间虫泣”:虫鸣的悲哀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 “新恨旧愁眉上集”:诗人面临情感的纠葛,眉头紧锁,愁绪重重。
- “月斜还伫立”:在斜月的映照下,诗人依旧伫立,渴望解脱却无法释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夕阳比作红色的湿润,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色。
- 拟人:虫鸣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悲凉的气氛。
- 对仗:如“新恨旧愁”,形式上对称,情感上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内心感情的深刻反思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过往情感的纠葛与对未来的迷茫,形成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归鸟:象征归属与思乡之情。
- 斜阳: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藕花:代表纯洁与美好,亦有忧伤的暗示。
- 虫泣:表现孤独与悲伤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归鸟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平静
- B. 急切
- C. 快乐
-
“新恨旧愁眉上集”中的“新恨”指的是?
- A. 对过去的怀念
- B. 对现实的不满
- C. 对未来的期待
-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春天的花朵
- B. 夜晚的虫鸣
- C. 归来的鸟儿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袁去华的《谒金门》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内心的孤独,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袁去华则通过自然景象来映射内心世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