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隔江山万叠,相对不知名。
野寺宜孤梦,春风懒独行。
涧阴云乍上,林暗叶初生。
自住西湖后,何曾暂到城。
白话文翻译:
隔着万重山峰,遥望对岸却不知名。
野外的寺庙最适合孤独的梦境,春风中懒得独自前行。
山涧的阴影里,云彩时隐时现,树林中,嫩叶刚刚发芽。
自从住在西湖后,何曾短暂地到过城里。
注释:
- 隔江山万叠: 隔着万重山,意思是山峦重叠,形容景色的壮丽与遥远。
- 相对不知名: 对岸的景物不知其名,表达对美景的陌生感。
- 野寺宜孤梦: 野外的寺庙适合做孤独的梦,表达对宁静幽静环境的喜爱。
- 春风懒独行: 春风中懒得独自走动,表现出一种懒散、安逸的生活态度。
- 涧阴云乍上: 山涧的阴影下,云彩时而出现,营造出一种变幻的自然情景。
- 林暗叶初生: 树林中阴暗的地方,嫩叶刚刚发芽,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自住西湖后: 自从住在西湖之后,表达诗人对西湖生活的适应与沉醉。
- 何曾暂到城: 何曾短暂地去过城市,表现出对都市生活的疏离感。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典故,但提到的西湖、野寺等意象常常在古代诗词中出现,代表着隐逸与自然的和谐。西湖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承载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是诗人向往的理想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恭尹(生年不详,卒于1627年),明代诗人,性格洒脱,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为主题,常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诗人隐居于西湖之际,表达了他对西湖宁静生活的满足与对城市喧嚣的逃避。
诗歌鉴赏:
《西湖杂兴四首 其一》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西湖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生活的疏远。首句“隔江山万叠”,将读者带入一个壮丽的自然画卷中,山峦起伏,景色苍翠,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
接下来的“野寺宜孤梦”,则将视角转向内心,表达了在这片宁静中,诗人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梦幻。春风懒惰的气息,渗透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似乎诗人已经完全沉浸在这份恬淡之中。
最后两句“自住西湖后,何曾暂到城”,明确道出了诗人对城市生活的疏离,反映了他对西湖生活的深切依赖与喜爱。整首诗在意境上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具有深远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隔江山万叠: 诗人身处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壮丽。
- 相对不知名: 对岸的美景让人困惑,增添了神秘感。
- 野寺宜孤梦: 寺庙的寂静适合孤独的思考与梦想。
- 春风懒独行: 在春风中,诗人感受到一种惰性,不愿意走出这片安逸。
- 涧阴云乍上: 自然的变化丰富了诗的层次感。
- 林暗叶初生: 春天的气息让生命复苏,给人希望。
- 自住西湖后: 诗人对西湖生活的认同与归属感。
- 何曾暂到城: 对城市的逃避,强调对自然的依恋。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西湖的生活比作梦境,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 将春风形象化,表现环境的温柔。
- 对仗: 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城市生活的淡漠,反映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传达出一种追求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山: 象征自然的壮丽与永恒。
- 野寺: 代表隐逸与宁静的生活空间。
- 春风: 象征生机与温暖,带来希望。
- 涧阴: 反映自然环境的多变与深邃。
- 林暗: 代表神秘感与生命的孕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隔江山万叠”中的“万叠”意指什么? a) 一层
b) 许多层
c) 高山 -
诗中提到的野寺适合什么样的梦? a) 喧闹的梦
b) 孤独的梦
c) 快乐的梦 -
诗人自住西湖后,何时去过城市? a) 经常
b) 从未
c) 偶尔
答案:
- b) 许多层
- b) 孤独的梦
- b) 从未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 by 苏轼:同样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 《山中与幽人对酌》 by 李白:反映隐逸生活的乐趣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陈恭尹的作品与王维的《鸟鸣涧》相似,均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的向往。王维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意境,传达了恬静的心境,而陈恭尹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对西湖的深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选集》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西湖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