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拾遗出使江东》

时间: 2025-01-04 08:20:36

九门思谏诤,万里采风谣。

关外逢秋月,天涯过晚潮。

雁飞云杳杳,木落浦萧萧。

空怨他乡别,回舟暮寂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崔拾遗出使江东
九门思谏诤,万里采风谣。
关外逢秋月,天涯过晚潮。
雁飞云杳杳,木落浦萧萧。
空怨他乡别,回舟暮寂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九门大街上思念他的谏诤之言,远行万里去采风和吟唱。关外秋天的月亮照耀着,天涯的潮水在夜晚涌动。大雁在高空飞翔,云雾弥漫,树木在江边凋落,风声萧瑟。徒然怨恨他乡的别离,回程的船上独自感到寂寥。

注释:

  • 九门:指长安城的九个城门,象征着政治中心。
  • 思谏诤:思念那些可以谏言的人,反映出对政治的关心。
  • 万里:形容出行的遥远。
  • 关外:指关外的地域,象征着远离故土。
  • 秋月:象征着孤独和思乡之情。
  • 天涯:形容遥远的地方,带有离别之意。
  • 晚潮:指傍晚时分潮水涌动,寓意时间流逝和生活的无常。
  • 雁飞云杳杳:形容大雁飞翔在遥远的云端,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
  • 空怨他乡别:表达对离别的不满和惆怅。
  • 回舟暮寂寥:回船时的孤独感,增强了离别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干,字子明,号孟寒,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5年,卒于公元910年。他的诗歌多描写边塞风光和人情,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方干的作品常表现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方干送别友人崔拾遗出使江东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及对离别的感伤。在当时,出使江东不仅是政治使命,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诗中充满了对彼岸的期待与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离别的无奈。首联以“九门思谏诤”开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能的赞赏,暗示崔拾遗出使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国家的贡献。接着“万里采风谣”一语,既体现了出使的远行,也暗示了对外交流的重要性。

中间两联描绘了秋天的月光和晚潮,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使得离别的沉重感愈加明显。“雁飞云杳杳”一句,借助大雁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与孤独感。末尾的“空怨他乡别,回舟暮寂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离别后的孤独与惆怅,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不仅展示了送别的场景,也深刻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波动,展现了唐代诗人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艺术探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九门思谏诤:在长安城的九门大街上,思念那些可以谏言的良友,体现出对政治的关心。
    • 万里采风谣:远行千里,去采风作歌,表现出对文化交流的向往。
    • 关外逢秋月:在关外遇见了秋天的明月,象征着孤独的思乡情。
    • 天涯过晚潮:在遥远的天涯,傍晚潮水涌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 雁飞云杳杳:大雁在高空飞翔,云层深邃,表现出对远方的思念。
    • 木落浦萧萧:江边树木凋落,风声萧瑟,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空怨他乡别:徒然怨恨离别的痛苦,情感上显得无奈。
    • 回舟暮寂寥:舟行归来时的孤寂,强调了离别后的难以释怀。
  • 修辞手法

    • 比喻:“雁飞云杳杳”将大雁与思念之情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
    • 对仗:每联句式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意象:秋月、晚潮、雁飞等意象交织,表现了离别的凄凉与思乡的情怀。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离别与思念展开,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他乡生活的惆怅,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

意象分析:

  • 秋月:象征着孤独思乡的情感。
  • 晚潮: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
  • 大雁:代表着远方和对亲友的思念。
  • 木落: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凋零,增强了离别的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九门”指的是: A. 城门
    B. 大门
    C. 学校的门
    D. 房屋的门

  2. “万里采风谣”中“采风”意为: A. 采集风景
    B. 采集资料
    C. 采集风俗
    D. 采集诗歌

  3. “空怨他乡别”中的“空怨”表达的情感是: A. 满足
    B. 无奈
    C. 愉快
    D. 兴奋

答案

  1. A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同样表达离别之情,情感深沉。
  • 《静夜思》 by 李白:描绘思乡的情感,意象清晰。

诗词对比

  • 方干的《送崔拾遗出使江东》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者均涉及离别,但王勃更注重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而方干则更侧重于对友人的关怀与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上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