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听新蝉寄张昼
作者: 方干 〔唐代〕
原文展示:
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
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
兰栖朝咽露,树隐暝吟云。
莫遣乡愁起,吾怀只是君。
白话文翻译:
细微的蝉声时断时续,仔细聆听却难以分辨。
仿佛蝉声来自某个地方,却又悠然自得地听不见。
兰花栖息在清晨的露珠上,树木在黄昏时隐隐吟唱。
不要让我乡愁涌起,我心中所怀念的只是你。
注释:
- 细声: 细微的声音。
- 频断续: 时断时续,形容声音不稳定。
- 仿佛: 好像,似乎。
- 从容: 悠然自得,态度从容不迫。
- 兰: 兰花,象征清雅。
- 咽露: 含着露珠,形容早晨的清新。
- 树隐: 树木掩映。
- 暝吟: 黄昏时低声吟唱。
- 乡愁: 对故乡的思念。
- 吾怀只是君: 我心中所思念的只有你。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蝉声、兰花、树木等意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出一种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字少云,号青溪,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常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诗人对友人张昼的思念之情,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与对故乡的怀念。
诗歌鉴赏:
《听新蝉寄张昼》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诗作。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通过蝉声和自然景物的意象,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开篇的细声频断续,表现出蝉声的微妙,却又难以捉摸,仿佛在暗喻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微妙。接下来的“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失落和思绪的飘荡。
后两句通过兰花和树木的描写,引出一种静谧的自然美,兰花朝咽露和树隐暝吟云,营造了一个恬静而深邃的意境,显示出自然之美与人心相通的哲理。最后一句“莫遣乡愁起,吾怀只是君”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张昼的深厚情谊,强调了尽管有乡愁,但心中所想的依然是友人。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自然的细致观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细声频断续: 形象地描绘出蝉的声音轻微、时断时续,令人感受到一种细腻的自然景象。
- 审听亦难分: 强调了声音的微弱和难以捉摸,暗示人心中的迷茫。
- 仿佛应移处: 似乎声音来自某个特定的地方,表现出对蝉声的好奇与探索。
- 从容却不闻: 让人感受到一种悠闲的态度,但实际上却又听不见,表达了一种失落感。
- 兰栖朝咽露: 兰花在清晨的露珠中栖息,体现了自然的清新与生机。
- 树隐暝吟云: 树木在黄昏时隐隐吟唱,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莫遣乡愁起: 请不要让我产生乡愁,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吾怀只是君: 我心中牵挂的只有你,展现了对友人的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 “兰栖朝咽露”将兰花与早晨的露珠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 “树隐暝吟云”让树木具有人类的吟唱,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 前后句在结构和节奏上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故乡的感慨,展现了唐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刻画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 象征夏天和青春,亦暗喻孤独与思念。
- 兰花: 象征高洁与雅致,表现出一种清新的自然美。
- 树木: 代表生命与宁静,隐喻友情的深厚与长久。
- 露珠: 象征清晨的希望与新生,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细声频断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清晰的声音
- B. 细微的声音时断时续
- C. 嘈杂的环境
-
“兰栖朝咽露”中,兰花的意象代表了什么?
- A. 荒凉
- B. 清雅
- C. 忧伤
-
诗人最后一句“吾怀只是君”表达了什么?
- A. 对故乡的怀念
- B. 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 - 李白
- 《秋夕》 - 杜甫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方干的《听新蝉寄张昼》更侧重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而杜甫则通过对月夜的描绘表现家庭的思念,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