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水西清明》

时间: 2025-01-04 07:14:27

草色蒙茸着晚凉。

游人谁识水西庄。

临堤羞避桃方蕊,隔岸娇垂柳半黄。

空对酒,倦寻芳。

些些前事祗微茫。

劫馀冰雪终虚话,投老情怀未肯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色蒙茸着晚凉。游人谁识水西庄。临堤羞避桃方蕊,隔岸娇垂柳半黄。空对酒,倦寻芳。些些前事祗微茫。劫馀冰雪终虚话,投老情怀未肯忘。

白话文翻译:

草色在晚风中显得柔和,游人有谁能认出水西庄的美丽?在堤边,桃花羞怯地躲避着,隔岸的垂柳也染上了半黄的颜色。面对空酒,我感到疲惫,难寻当年的芳华。那些往事只记得模糊的轮廓,经历了风雨之后,依然在虚空中诉说着。即使老去的情怀也难以忘怀。

注释:

字词注释:

  • 草色蒙茸:草色茂盛而柔和,形容自然景色。
  • 水西庄:指水西地区的庄园,可能是诗人所熟悉的地方。
  • 桃方蕊:桃花的花蕊,指桃花即将盛开的状态。
  • 娇垂柳:形容垂柳的柔美姿态。
  • 空对酒:面对空酒,意指对着酒杯而感到孤独。
  • 劫馀冰雪:经过风雨沧桑,仍然谈论往事。

典故解析:

  • “劫馀冰雪”:可以理解为经历过灾难后留下的记忆,常用来形容人生的坎坷与不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蛰堪(生卒年不详),当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他的诗风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体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内心对往事的追忆与感慨,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鹧鸪天 水西清明》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开篇“草色蒙茸着晚凉”描绘了初春的清新气息,草色的柔和与晚风的凉爽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仿佛让人沉醉其中。而“游人谁识水西庄”则引出了对水西庄的思考,诗人感叹游人对这美丽地方的不识,似乎隐含着对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忽视。

接下来的描写中,桃花和柳树的意象交替出现,桃花羞怯地躲避,柳树娇垂,二者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然而,诗人却在“空对酒,倦寻芳”中表达了对过往的迷惘与无奈,面对酒杯,难以再寻昔日的芳华,内心的孤独与疲惫显露无遗。

最后两句“劫馀冰雪终虚话,投老情怀未肯忘”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老去情怀的不舍交织在一起,既有对往昔的感伤,也有对情感的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色蒙茸着晚凉:描绘傍晚时分,草色在微凉的空气中显得柔和。
  • 游人谁识水西庄:引出水西庄的美,却暗示无人知晓。
  • 临堤羞避桃方蕊:桃花含苞待放,似乎因羞怯而躲避。
  • 隔岸娇垂柳半黄:对岸的垂柳,已经开始泛黄,暗示春天的流逝。
  • 空对酒,倦寻芳:面对空酒,感到疲惫,无法再寻找昔日的美好。
  • 些些前事祗微茫:往事已模糊不清,难以追忆。
  • 劫馀冰雪终虚话:经历了许多风雨,仍在虚空中诉说。
  • 投老情怀未肯忘:即使年老,也不愿忘却曾经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色与晚凉进行比喻,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
  • 拟人:桃花和柳树都赋予了人性,表现出自然的情感。
  • 对仗:如“空对酒,倦寻芳”,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往事的思念。通过自然与人情的交织,揭示了人们在时光流逝中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色:象征生机与希望。
  • 桃花:象征青春与美好,却又暗含羞怯。
  • 垂柳:象征柔美与哀愁。
  • :象征孤独与怀旧。
  • 往事:象征记忆与情感的牵挂。

这些意象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情感的深刻反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空对酒”的意思是?

    • A. 喝酒
    • B. 感到孤独
    • C. 朋友相聚
    • D. 享受美好
  2. 诗中提到的“水西庄”是什么?

    • A. 山庄
    • B. 地名
    • C. 酒楼
    • D. 嬉游场
  3. “劫馀冰雪”的含义是什么?

    • A. 生活的艰辛
    • B. 美好的回忆
    • C. 年轻的无忧
    •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王蛰堪的《鹧鸪天》相比,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与孤独,但李白的诗更强调酒的豪放与自由,而王蛰堪则更注重对自然与往事的细腻描绘,情感更显柔和和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当代诗歌选》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