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院(二首)》
时间: 2025-01-01 13:51: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弃瓢者厌喧,听松者嫌静。
两翁总多事,未到相忘境。
与物同委蛇,妙于无所期。
此泉如此人不齐,道士弗爱我爱之。
我欲赋诗泉上题,道士笑云泉不知。
白话文翻译:
弃掉瓢的人厌恶喧闹,倾听松声的人又嫌弃寂静。
这两位老人总是多事,尚未达到忘却一切的境界。
与万物同流合污,最妙之处在于无所期待。
这泉水如此,人与人却不相齐,道士不喜欢它而我却爱之。
我想在泉边写诗题字,道士笑着说泉水并不知道。
注释:
- 弃瓢者:指放弃了瓢的人,这里可能暗指对世俗事物的厌烦。
- 厌喧:厌恶嘈杂的环境。
- 嫌静:厌烦寂静的状态。
- 两翁:指两位老人,这里象征着追求世俗与隐逸生活的人。
- 相忘境:指忘却世俗,达到一种无我无物的境界。
- 委蛇:指与万物同流合污,随和地生活。
- 道士:隐士或修道之人,通常与世隔绝。
- 泉:指泉水,象征清净、自然之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履(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的背景与王履的隐逸生活密切相关,他常常在山水间游历,观察自然,思考人生。诗中流露出对喧嚣世俗的厌倦与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玉泉院》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与反思。诗中弃瓢者与听松者的对立,表明了对不同生活态度的探讨。弃瓢者厌喧而追求宁静,反映出一种对繁华世界的拒绝;而听松者却又嫌弃静谧,似乎在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境界。
诗中的“两翁”虽是追求隐逸,但仍未达到“相忘境”,提醒我们即便选择了隐逸生活,心中仍有纷扰。作者提到与物同委蛇,强调了无所期待的生活态度,表明一种洒脱的生活哲学。
最后,作者欲在泉边题诗,却被道士笑称泉水并不知,反映出人与自然的隔阂,以及对自然的无奈与渴望。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境中,流露出深厚的哲理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弃瓢者厌喧:弃去瓢的人厌烦嘈杂的环境,暗示对世俗生活的不满。
- 听松者嫌静:倾听松树声音的人又对寂静感到不满,反映人内心的矛盾。
- 两翁总多事:两位老人的烦恼与世俗事物的纠缠,未能达到忘却的理想状态。
- 未到相忘境:尚未达到忘我、忘物的境界,体现追求的艰难。
- 与物同委蛇:与万物同流合污,强调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
- 妙于无所期:无所期待的生活状态是最妙的,反映出一种超脱。
- 此泉如此人不齐:泉水如此,人与人之间却不和谐。
- 道士弗爱我爱之:道士不喜欢这泉水,而我却深深喜爱,表现出个人情感的独特性。
- 我欲赋诗泉上题:我想在泉边写诗题字,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道士笑云泉不知:道士笑着说泉水并不知道我所写的,强调自然的无知与人类的感知。
修辞手法:
- 对比:弃瓢者与听松者的对比,突出不同的生活态度。
- 拟人:泉水被形象化,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感情投射。
- 象征:泉水象征着宁静自然,反映出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通过对比不同生活态度,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泉水:象征自然的纯净与宁静,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松树:象征坚韧与高洁,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
- 两翁:象征追求隐逸与世俗纠缠的人,反映出人性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弃瓢者厌喧,听松者嫌静,这句中“厌”与“嫌”分别指什么?
- A. 对嘈杂的厌恶和对安静的厌烦
- B. 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的喜爱
- C. 对世俗的向往和对隐逸的追求
答案:A
-
“两翁总多事,未到相忘境”,这里的“两翁”指的是?
- A. 两位隐士
- B. 两位老人
- C. 两位道士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泉”象征了什么?
- A. 喧嚣和繁华
- B. 纯净和自然
- C. 忘我与无知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终南别业》 - 王维
- 《山居秋暝》 - 王维
- 《题临安邸》 - 林升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玉泉院》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山居秋暝》更侧重于秋天的景色,而《玉泉院》则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内心的思考。
参考资料:
- 王履诗集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