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八景 其二 北陌平沙》
时间: 2025-01-14 19:59: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上高楼接大荒,
塞原如掌思茫茫。
朔风怒卷黄如雾,
夜月轻笼淡似霜。
弱水西流青海远,
将台南去黑山长。
远人遥指斜阳外,
蔓草含烟古战场。
白话文翻译:
北边的高楼直抵辽阔的荒原,
边塞的原野宛如手掌,令人思绪茫然。
北风怒吼,卷起黄沙如同浓雾,
夜空中的明月轻轻笼罩,似薄霜般淡雅。
弱水向西流去,远处是青海的边际,
将台在南,遥望黑山的悠长。
远方的人指向斜阳之外,
蔓生的草丛中弥漫着烟雾,昔日的战场依稀可见。
注释:
- 北上高楼:指北方的高楼,象征着远离尘嚣的高处。
- 大荒:形容辽阔的荒原。
- 塞原:边塞的原野,意指边境的旷野。
- 朔风:指北风,常与寒冷的季节相联系。
- 弱水:指流动缓慢的水流,象征着宁静。
- 青海:指青海湖,远方的水域。
- 将台:古代边防的军事建筑,象征着战事。
- 蔓草:生长在战场上的杂草,象征着历史的遗迹。
典故解析:
- 古战场:诗中提到的古战场,可能是指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战争的地方,暗示着历史的沉重与遗忘。
- 斜阳:象征着黄昏,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及过往的记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弁(约1540-1620),明代诗人,以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著称,作品多描绘壮丽景色和历史遗迹,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肃州八景》是戴弁为描写肃州地区八大名胜而作,北陌平沙为其中之一,反映了他对北方边塞风光的热爱及对历史的思考。
诗歌鉴赏:
《北陌平沙》通过描绘北方的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慨与对历史的思考。诗中首先以“北上高楼接大荒”开篇,描绘了高楼与荒原的对比,表现出一种渺小与壮阔的关系。接着,朔风怒卷,描绘出北方的恶劣气候,体现了诗人对环境的敏锐观察。夜月轻笼,月光如霜,更增添了一种清冷的美感。随着诗句的推进,弱水西流和将台南去,诗人将视线从自然景观转向历史遗迹,表明对过去的追忆。最后,“远人遥指斜阳外,蔓草含烟古战场”则是诗歌的高潮,既是对昔日战场的怀念,也暗含了对历史的反思与警示。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且深邃,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上高楼接大荒:描绘北方高楼与广袤荒原的景象,表现出辽阔。
- 塞原如掌思茫茫:边塞的原野如同手掌一般,令人感到迷茫。
- 朔风怒卷黄如雾:北风猛卷,沙尘弥漫,形成浓雾的效果。
- 夜月轻笼淡似霜:夜晚的明月轻柔地笼罩着大地,仿佛清霜般轻盈。
- 弱水西流青海远:缓缓流动的弱水向西,远方是青海,表现出一种悠远的感觉。
- 将台南去黑山长:军事要塞向南,远处的黑山延绵不绝,暗示历史的深远。
- 远人遥指斜阳外:有远方的人指向夕阳之处,寓意对过去的追忆。
- 蔓草含烟古战场:野草泛烟,隐喻曾经的战斗,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塞原如掌”,将广袤的原野比作手掌,形象而生动。
- 对仗:如“弱水西流青海远,将台南去黑山长”,结构对称,音韵和谐。
- 拟人:如“朔风怒卷”,赋予风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情感深邃、意境辽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楼:象征着人类的追求与理想。
- 荒原:象征自然的广阔与人类渺小。
- 朔风:象征严酷的环境与挑战。
- 夜月:象征宁静与思考。
- 弱水:象征流逝的时间与记忆。
- 古战场:象征历史的沉重与遗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朔风”指的是哪个方向的风?
- A. 南风
- B. 东风
- C. 西风
- D. 北风
-
“弱水”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宁静
- B. 激烈
- C. 幸福
- D. 努力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怀念
- D. 愤怒
答案:
- D. 北风
- A. 宁静
- C. 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使至塞上》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维《使至塞上》: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景色,表达对边疆生活的感慨。
- 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与《北陌平沙》的怀旧情绪有相通之处。
参考资料:
- 诗词选集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