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对雪
松门堆复积,埋石亦埋莎。
为瑞还难得,居贫莫厌多。
听怜终夜落,吟惜一年过。
谁在江楼望,漫漫堕绿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雪天的情景。松树门前堆积着厚厚的雪,连石头和地上的草都被埋没了。雪虽然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贫困的环境中也难得见到。整夜的雪声令人怜惜,转眼之间又是一年过去。是谁在江边楼上遥望,漫漫的雪花如同绿色的波涛一般飘落?
注释
- 松门:松树的门,指松树围成的区域。
- 埋石:石头被雪埋没。
- 莎:莎草,一种生长在湿地的植物。
- 为瑞:作为吉祥的象征。
- 居贫:生活在贫困中。
- 听怜:听到雪落时令人怜惜的声音。
- 吟惜:吟咏并感慨时间的流逝。
- 漫漫:形容雪花飘落的缓慢和悠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道和,号岫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35年。他曾任职于朝廷,晚年归隐,专注于诗词创作。齐己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在平静的雪夜中,借助对雪的描绘,反映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诗中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匆匆的惋惜。
诗歌鉴赏
《对雪》是一首描绘雪景的诗,但在平静的表面下,蕴含着诗人对生活、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诗人通过描写松门前的积雪,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凝重的氛围。雪的覆盖不仅仅是自然的现象,更象征着一种无情的时间,埋没了原本的生机。
“为瑞还难得,居贫莫厌多”两句,诗人从对雪的景象引申到生活的感悟,雪虽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贫困生活中却显得如此珍贵,暗示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与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听怜终夜落,吟惜一年过”,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雪花落下,带走了光阴,诗人的情感在此刻显得更加深沉。最后一联“谁在江楼望,漫漫堕绿波”,通过江边的景象,进一步引发对生活的思考,谁在静静地欣赏这一切,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滋味?
整首诗以雪为线索,层层递进,既有自然美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齐己深厚的诗歌功底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门堆复积:描绘了松树门前积雪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埋石亦埋莎:雪的覆盖不仅埋没了石头,也掩盖了生机勃勃的莎草,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 为瑞还难得:雪作为吉祥的象征,在贫困生活中却显得珍贵,反映了对生活的思考。
- 居贫莫厌多:生活在贫困中,不应厌烦生活中的点滴,暗含希望之意。
- 听怜终夜落:整夜倾听雪花落下的声音,令人怜惜,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吟惜一年过:感叹一年又过去,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惋惜。
- 谁在江楼望:引入江边的景象,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漫漫堕绿波:形容雪花如绿色波涛般缓缓落下,增添了诗的美感和意象。
修辞手法
- 比喻:雪被比作瑞雪,象征着吉祥。
- 拟人:雪花的落下被赋予了情感,令人怜惜。
- 对仗:如“埋石亦埋莎”与“居贫莫厌多”,加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雪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哲理,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美好与时间的流逝。
- 松门:代表自然的宁静与坚韧。
- 江楼: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松门堆复积”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雪花落下的声音
B. 松树门前积雪的情景
C. 生活的贫困 -
诗人通过“为瑞还难得”表达了什么? A. 对雪的赞美
B. 对吉祥的渴望
C. 对贫困的无奈 -
最后两句“谁在江楼望,漫漫堕绿波”中,“江楼”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观察与思考生活的地方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夜喜雨》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齐己的《对雪》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均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对人生的感悟。齐己侧重于时间的流逝与对雪的思考,而白居易则更注重于生命的离别与珍惜。两首诗在意境和情感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齐己诗歌研究》
- 《唐代诗人的生活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