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时间: 2025-01-19 13:42:01

月华泛滟秋塘草,羁虫露泣芙蓉老。

空馆夜闻砧,难为客子心。

故乡何处在,云白天黏海,天海共苍茫,何时还故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作者: 刘基 〔元代〕

月华泛滟秋塘草,
羁虫露泣芙蓉老。
空馆夜闻砧,
难为客子心。
故乡何处在,
云白天黏海,
天海共苍茫,
何时还故乡。

白话文翻译

月光照耀着秋塘的草,
羁旅的虫子在露水中泣诉着芙蓉的凋零。
空荡的馆舍夜里听得砧声,
让远方的游子心情沉重。
故乡究竟在何方,
白云飘渺,天与海连成一片苍茫,
何时才能回到故乡。

注释

  • 月华:月亮的光辉。
  • 泛滟:波光粼粼,形容水面闪烁的样子。
  • 羁虫:被羁绊的虫子,指在外漂泊的虫子。
  • 芙蓉老:芙蓉花衰老,这里象征着时光流逝。
  • :砧板,敲打声,常用来指代夜深时的劳作。
  • 客子:外出游子,漂泊在外的人。
  • 云白:白云。
  • 天黏海:天与海连在一起,形容辽阔的景象。
  • 苍茫:形容景色广阔而模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字伯温,号景升,元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作品多以抒情和叙事为主,语言简练而含蓄。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刘基漂泊他乡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元代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人都经历了离乡背井的苦涩,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诗歌鉴赏

《菩萨蛮》以清丽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秋夜的景象与游子的思乡之情。开篇便是“月华泛滟秋塘草”,月光洒在秋塘的草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随之而来的“羁虫露泣芙蓉老”,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接下来的“空馆夜闻砧”,通过夜深人静时的砧声,传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砧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尤为清晰,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回忆与渴望。最后几句“故乡何处在,云白天黏海”,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白云和辽阔的天海象征着无尽的思念与模糊的归路,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多种自然元素,月光、露水、秋塘等,构建出一种淡雅而伤感的氛围,使得游子的孤独与思乡情愈发显得深刻而真切。同时,诗中流露出的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普遍的共鸣,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月华泛滟秋塘草:月光照耀在秋天的塘边草地上,泛起波光,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2. 羁虫露泣芙蓉老:在露水中,游子心中思念的情愫如同虫子的泪水,诉说着芙蓉花的衰老与无奈。
  3. 空馆夜闻砧:空荡的馆舍中,夜里传来砧声,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4. 难为客子心:身为游子的心情难以承受这样的思念与孤独。
  5. 故乡何处在:游子在思索,故乡究竟在哪里。
  6. 云白天黏海:天与海相连,白云在空中漂浮,象征着无尽的思念。
  7. 天海共苍茫:天和海的景象交融在一起,给人一种渺茫的感觉。
  8. 何时还故乡:游子心中渴望回归故乡,却又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羁虫”比喻游子的孤独。
  • 拟人:让虫子“泣”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如“天黏海”“云白天”,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在动荡时代中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出一种深沉的乡愁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华:象征着孤独与宁静。
  • 秋塘:代表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羁虫:暗示着游子的漂泊与无助。
  • 砧声:喻示着生活的艰辛与对故乡的思恋。
  • 白云与苍茫:象征着无尽的思念与模糊的归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月华泛滟”形容了什么景象? A. 月光照耀
    B. 太阳升起
    C. 星星闪烁

  2. “羁虫露泣”中提到的“泣”是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念
    C. 愤怒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大自然
    B. 思乡与孤独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情。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描绘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菩萨蛮》与《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思乡的情感,但《菩萨蛮》更注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静夜思》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刘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