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四日约同寮劝耕万安院已而不至书於彭氏》
时间: 2024-11-09 16:34: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目风光二月时,小桃无数柳依依。
松间野寺临清浅,花底旗亭倚翠微。
人意不随春意好,此心端与赏心违。
目斜望断高阳侣,赢得惺惺骑马归。
白话文翻译:
眼前是一片美丽的二月春光,小桃树开满了花朵,柳树也在轻轻摇曳。
松林间有一座野寺,临近清澈的水面,花丛下的旗亭斜倚在翠绿的山坡上。
然而人心却并不随春天的美好而愉悦,我的心情也与赏春的乐趣相违背。
我朝高阳的方向望去,看到朋友骑马回归,心中感到惺惺相惜。
注释:
- 满目风光:眼前的风景,指春天的美丽景色。
- 小桃无数:形容桃花盛开,数量众多。
- 柳依依:柳树柔软的枝条轻轻垂下,形容春天的生机。
- 松间野寺:山林中的一座寺庙,常常有清幽的环境。
- 临清浅:临近清澈的水面,形容环境的宁静。
- 花底旗亭:花丛之下的旗亭,暗示春游的场景。
- 人意不随春意好:人们的心情却不如春天般愉快。
- 此心端与赏心违:我的心情与观赏春景的乐趣相悖。
- 目斜望断高阳侣:目光斜视,遥望高阳的朋友。
- 惺惺骑马归:看到朋友骑马归来,心中有种惺惺相惜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滈(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情交融,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二月初春,诗人计划与友人共赴春游,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表达了对春景的向往和与友人相聚的遗憾。
诗歌鉴赏:
《二月四日约同寮劝耕万安院已而不至书於彭氏》是一首充满春意与惆怅的诗作。诗人在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未能相聚的失落。首联“满目风光二月时,小桃无数柳依依”,通过生动的描绘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小桃花和柳树的景象,展现出一幅春日美景。次联“松间野寺临清浅,花底旗亭倚翠微”,则把目光转向静谧的寺庙与悠然的亭子,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
然而,诗人的情感却在“人意不随春意好,此心端与赏心违”中转折,表达了对春光的欣赏与内心的孤独感。尽管春天的美好让人向往,但诗人的内心却无法与之共鸣,生出一丝惆怅。结尾“目斜望断高阳侣,赢得惺惺骑马归”则通过对友人的思念,进一步加强了诗的情感深度,表现出一种对友人相聚的渴望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对比中,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令人深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满目风光二月时:描绘二月的美丽景色,春意盎然。
- 小桃无数柳依依:细致描写桃花盛开和柳树轻垂,生动展现春天的活力。
- 松间野寺临清浅:写寺庙环境的幽静,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花底旗亭倚翠微:描绘亭子的优雅位置,营造出恬静的氛围。
- 人意不随春意好:转折,表达内心的孤独感,与外界的春光形成对比。
- 此心端与赏心违:进一步强调内心的矛盾与失落。
- 目斜望断高阳侣:目光追寻友人,暗示对友情的渴望。
- 赢得惺惺骑马归:友人的归来带来一丝安慰,体现惺惺相惜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比喻内心情感。
- 对仗:如“临清浅”和“倚翠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柳树“依依”形象生动,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与对友人未能相聚的惋惜,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反映了人生的孤独与遗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柳树:代表柔情与生命力。
- 寺庙:象征宁静与内心的思考。
- 旗亭:暗示友情与聚会的美好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树木主要是哪些? A. 松树和桃树
B. 柳树和桃树
C. 杉树和杨树
答案:B -
诗人对春天的感受是: A. 非常开心
B. 有些失落
C. 无感
答案:B -
诗中“惺惺骑马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马的喜爱
C. 对春天的赞美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向滈的诗更注重春天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情感对比,而李白则更多体现了对孤独的抒发与对饮酒的享受,二者均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