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轩》

时间: 2024-12-29 20:22:06

步蹑霜莎入梵宫,一轩佳处属支公。

剩开青琐延明月,疏植修篁待好风。

笠泽波声春雨里,洞庭山色夕阳中。

江头景物牢笼尽,欲寄琴尊此养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步蹑霜莎入梵宫,一轩佳处属支公。
剩开青琐延明月,疏植修篁待好风。
笠泽波声春雨里,洞庭山色夕阳中。
江头景物牢笼尽,欲寄琴尊此养蒙。

白话文翻译:

缓步踩着霜冻的草莎,走入禅宗的殿堂,一处佳境属于支公。
只剩下青色的窗棂映着明亮的月光,稀疏的竹林等待着和煦的春风。
湖面上的波声在春雨中轻轻响起,洞庭湖的山色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迷人。
江边的景物已尽数囊括,我想把琴寄放于此,养成一份淡然的心境。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莎:霜冻的草,表示寒冷的气候。
  • 梵宫:指佛教寺院,尤其是禅宗的殿堂。
  • 青琐:青色的窗棂或窗户。
  • 修篁:修长的竹子。
  • 笠泽:指有渔民打渔的地方,波声也可理解为湖水的声响。
  • 养蒙:即养成一种恍惚或朦胧的状态。

典故解析:

  • 支公:指古代的隐士或高人,可能是指某位具体的历史人物,或泛指那些追求内心宁静的人。
  • 洞庭山色:典指洞庭湖的美丽景致,历来为文人所歌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孳,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表现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的具体时间虽不可考,但可见其描绘的场景与作者追求的隐逸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整首《西轩》以自然景色为主线,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身处的环境转化为内心的感受。开头的“步蹑霜莎入梵宫”,给人一种轻盈而恬静的感觉,带出诗人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一轩佳处属支公”,则暗示着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敬仰。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描写窗外的明月和竹林,展现了一幅静谧的夜景,传递出一种闲适与宁静。最后两句转向对江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显示了诗人高远的志向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步蹑霜莎入梵宫:轻轻地走在霜冻的草地上,步入佛教的殿堂,暗示着清晨的宁静与神圣。
  • 一轩佳处属支公:一处美好的空间似乎归属于隐士,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剩开青琐延明月:只剩青色的窗棂与明亮的月光相映,传达出一种幽静的夜晚氛围。
  • 疏植修篁待好风:稀疏的竹林期待着春风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盼望与期待。
  • 笠泽波声春雨里:湖面波声在春雨中轻轻响起,音韵悠扬,富有诗意。
  • 洞庭山色夕阳中:夕阳下的洞庭湖山色如画,营造出美丽的自然景观。
  • 江头景物牢笼尽:江边的景物已尽数囊括,似乎在表达一种追忆与放下。
  • 欲寄琴尊此养蒙:想把琴寄放于此,寄托心灵的养分,寻求一种内心的平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尊”比作心灵的寄托,表现出一种情感寄托。
  • 对仗:诗中有很多对仗工整的句子,显示出工整的诗歌结构。
  • 意象:使用自然景物如“青琐”、“修篁”、“波声”等,营造出深邃的情感空间。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莎:象征寒冷与宁静,隐喻内心的清冷。
  • 梵宫:象征着宗教的宁静与心灵的归宿。
  • 青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寄托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修篁:象征着生命的生长与希望。
  • 波声:象征着自然的声音,传递出悠远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梵宫”主要指什么? A. 佛教寺院
    B. 皇宫
    C. 学校

  2. “步蹑霜莎”的意思是什么? A. 快速走过草地
    B. 轻轻走在霜冻的草地上
    C. 跑步进入殿堂

  3. 诗中“青琐”指的是什么? A. 青色的窗棂
    B. 青色的竹子
    C. 青色的河流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生活的情趣。
  • 杜甫的《春望》: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关怀与历史思考,风格相对厚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 《王孳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