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鹧鸪 其二》

时间: 2025-01-06 10:24:49

鹦鹉能言百鸟惊,鹧鸪叫噪阻人行。

珊瑚软语呈娇媚,不似班鸠得拙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鹧鸪 其二
鹦鹉能言百鸟惊,
鹧鸪叫噪阻人行。
珊瑚软语呈娇媚,
不似班鸠得拙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鹦鹉的聪明与鹧鸪的叫声。鹦鹉会说话,使得百鸟为之惊动,而鹧鸪的叫声则喧闹得让人无法通行。诗中提到的“珊瑚软语”形容的是鹦鹉的柔美声音,显示出其娇媚之态,最后一句则暗示鹧鸪的名声不如班鸠那样笨拙。

注释:

  • 鹦鹉:一种会模仿人类语言的鸟,象征聪慧。
  • 鹧鸪:一种鸟类,以其叫声而著称。
  • :指声音大而嘈杂。
  • 珊瑚:这里用作比喻,形容声音柔和美丽。
  • 班鸠:一种鸟,其叫声被认为不如鹦鹉动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梦阮,号天游,浙江人,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积极参与政治,主张改革,作品常以豪放、清新见长,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通过对比鹦鹉与鹧鸪,表达了对世事的思考,以及对聪明与愚蠢的反思,隐含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山鹧鸪 其二》通过对比鹦鹉和鹧鸪,展现了声音与名声的关系。鹦鹉以其聪明的言语吸引了众鸟,而鹧鸪的叫声则显得喧哗且令人厌烦,造成了人们的困扰。此处,作者似乎在暗示,尽管鹦鹉的聪明才智令人景仰,但鹧鸪却因其叫声而被忽视。诗中“珊瑚软语”一词,既表现了鹦鹉的娇媚,也隐喻了美丽声音的诱惑与吸引力。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对比与思考,诗人通过对两种鸟类声音的描绘,反映出人们在世间的种种困扰与烦恼。此外,诗中还蕴含了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提醒人们关注真正重要的事物,而非表面的美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鹦鹉能言百鸟惊:鹦鹉的能言善语,使得其他鸟类都为之震惊,表现了其聪明与魅力。
  2. 鹧鸪叫噪阻人行:鹧鸪的叫声嘈杂,反而妨碍了人们的行走,象征着世俗的喧嚣与烦扰。
  3. 珊瑚软语呈娇媚:用“珊瑚软语”比喻鹦鹉的声音柔和动听,展现了其娇媚的一面。
  4. 不似班鸠得拙名:与班鸠的名声形成对比,班鸠虽然名声在外,但其叫声显得笨拙,暗示了社会对表象的误解。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珊瑚软语”来形容声音,增强了音韵之美。
  • 对比:通过鹦鹉与鹧鸪的对比,突显二者在声音与名声上的差异。
  • 拟人:赋予鸟类以人类特性,增强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声音的描绘与对比,表达了对聪明与愚蠢、名声与实际的深刻思考,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与人们的困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鹦鹉:象征智慧与聪明。
  2. 鹧鸪:象征喧闹与无用。
  3. 珊瑚软语:象征美丽与诱惑。
  4. 班鸠:象征笨拙与被忽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鹦鹉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喧闹
    • B. 聪明
    • C. 无用
    • D. 笨拙
  2. “珊瑚软语”是用来形容哪个鸟的声音?

    • A. 鹧鸪
    • B. 班鸠
    • C. 鹦鹉
    • D. 其他
  3.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鹧鸪叫声的评价?

    • A. 鹦鹉能言百鸟惊
    • B. 珊瑚软语呈娇媚
    • C. 不似班鸠得拙名
    • D. 鹧鸪叫噪阻人行

答案:

  1. B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鹧鸪天》:辛弃疾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通过与辛弃疾的《鹧鸪天》对比,可以看到同样是对鸟的描写,但辛弃疾在其中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哲理。不同的风格与情感,使得两首诗在主题与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刘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