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孙亦龙作亭于小山之上□余以野亭名之得诗》
时间: 2025-01-06 06:39: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勿谓此亭水,岿然气不群。
静中观变化,闲处立功勋。
水细通岩窦,亭高压海云。
隐居行素志,不负圣明君。
白话文翻译:
不要以为这座亭子只是水边的建筑,它屹立在这里,气势非凡。
在宁静中观察万物的变化,在闲适中成就伟大的事业。
水流细细,穿过岩石的洞穴,亭子高高在上,俯瞰海上的云雾。
隐居于此,追求清淡的志向,不辜负明君的期望。
注释:
- 勿谓: 不要认为。
- 岿然: 高耸挺拔的样子,形容气势非凡。
- 闲处: 安静的地方,形容环境清幽。
- 功勋: 成就和功绩。
- 水细: 水流细小而清澈。
- 岩窦: 岩石的洞穴。
- 压海云: 形容亭子高耸,压迫着海面上的云雾。
- 隐居: 隐藏于世,过隐逸生活。
- 素志: 清淡、朴素的志向。
- 圣明君: 明智的君主,指理想的统治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隐居行素志”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理想,强调隐居的高尚品德和追求清淡生活的志向。古人常以“隐士”自许,寻求远离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字景山,号惭愧庵,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与侄孙一同游览小山之际,面对山间亭子,抒发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慨。
诗歌鉴赏:
《侄孙亦龙作亭于小山之上□余以野亭名之得诗》是一首反映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人生向往的诗作。诗中以“亭”作为核心意象,象征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开头两句通过“勿谓此亭水,岿然气不群”来强调亭子的非凡气质,展现出诗人对于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欣赏。接着,诗人描绘了观察自然变化的乐趣,强调在宁静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诗中的“水细通岩窦,亭高压海云”进一步描绘了亭子所处的优美环境,细水流过岩窦,显现出自然的灵动,而亭子高耸则营造出一种俯瞰全局的视角,这种对比增强了自然与人造的和谐美感。最后两句“隐居行素志,不负圣明君”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以及在隐居中追求高尚理想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对亭子与自然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勿谓此亭水,岿然气不群。
不要以为这座亭子仅仅是水边的建筑,它的气势屹立不群。- 这里强调亭子的非凡气质,表现诗人对其的赞美。
-
静中观变化,闲处立功勋。
在宁静中观察自然的变化,在悠闲的环境中成就伟大的事业。- 表达了诗人对静谧生活的向往与对成就的追求。
-
水细通岩窦,亭高压海云。
水流细细地穿过岩石的洞穴,亭子高高在上,俯视海上的云雾。- 描绘出亭子环境的优美,展现自然的灵动与亭子的庄重。
-
隐居行素志,不负圣明君。
隐居于此,追求清淡的志向,不辜负明君的期望。- 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强调了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 “亭高压海云”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亭子的高耸。
- 对仗: 全诗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亭子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强调在宁静中追求理想与成就,表现出一种超然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 象征着隐逸的生活和内心的宁静。
- 水: 代表着灵动与变化,暗示着生命的流动。
- 岩窦: 描绘出自然的奇妙与深邃。
- 海云: 体现出广阔与无限的可能性,象征着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亭子是位于哪里?
A. 山下
B. 小山之上
C. 水边 -
“隐居行素志”中“素志”指的是什么?
A. 复杂的志向
B. 清淡的志向
C. 丰富的志向 -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着隐逸生活?
A. 水
B. 岩窦
C. 亭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隐逸生活的优雅与宁静。
诗词对比:
- 戴复古《侄孙亦龙作亭于小山之上□余以野亭名之得诗》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戴复古更侧重于对亭子与自然的描绘,而王维则以秋天的意象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的美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