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呈窦使君
作者: 杜甫
向晚波微绿,
连空岸脚一作却青。
日兼春有暮,
愁与醉无醒。
漂泊犹杯酒,
踟蹰此驿亭。
相看万里外,
同是一浮萍。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水波轻轻泛起绿意,
与苍翠的岸边相连,显得格外清新。
日头已经西沉,春天的景色已渐入暮色,
我心中的愁苦与醉意交织,却没有清醒过来。
漂泊不定的生活如同杯中酒,
在这驿亭之中,我踟蹰不前。
远远望去,彼此相看,
都只是一朵漂浮的浮萍。
注释:
字词注释:
- 向晚:傍晚。
- 波微绿:水波轻轻泛出绿意。
- 连空岸:与空旷的岸边相连。
- 脚一作却青:岸脚显得青翠。
- 日兼春有暮:日头渐沉,春天的景色已入暮色。
- 愁与醉无醒:心中的愁苦和醉意交织,未能清醒。
- 漂泊犹杯酒:漂泊的生活如同杯中酒。
- 踟蹰此驿亭:在驿亭中踟蹰不前。
- 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远远相望,彼此都是漂泊不定的人。
典故解析: 杜甫在诗中运用了“浮萍”这一意象,寓意漂泊不定,表达了他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浮萍是水面上漂浮的植物,象征着无根的漂泊者,正如杜甫在动荡的时代中漂泊不定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作以现实主义著称,深刻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
创作背景: 《又呈窦使君》写于杜甫流亡生涯中的某个时期,表达了他对政治动荡和个人漂泊生活的无奈与愁苦。杜甫在这首诗中以自然景象映衬内心的愁绪,借景抒情,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又呈窦使君》是一首反映杜甫心境的作品。诗中,作者通过描绘傍晚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他那种愁苦与醉意交织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向晚波微绿,连空岸脚一作却青。”通过描绘水波与岸边的青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随着日头的西沉,春天的暮色渐渐笼罩,诗人心中的愁苦与醉意愈发浓烈,令人感受到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
“漂泊犹杯酒,踟蹰此驿亭。”这两句将漂泊的生活比作杯中酒,暗示着醉意与无根的生活状态。杜甫在这里不仅是在描绘自己的处境,更是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最后两句“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更是将个人的遭遇与他人的漂泊相联系,表达了对同命相怜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厚艺术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感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晚波微绿:傍晚时分,水波轻轻泛起绿意,暗示着宁静的自然景象。
- 连空岸脚一作却青:与岸边相连的水,映照出青翠的景色,表现出一种生机。
- 日兼春有暮:日头渐沉,春天的温暖即将结束,暗含时光流逝之感。
- 愁与醉无醒:内心的愁苦和醉意交织,但却无法清醒过来,透露出作者的迷茫与无助。
- 漂泊犹杯酒:漂泊的生活如同杯中酒,暗示着无根的生活状态。
- 踟蹰此驿亭:在驿亭中徘徊不前,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犹豫。
- 相看万里外:彼此相望,虽然相隔千里,却有相同的遭遇。
- 同是一浮萍:比喻漂泊的生活,表现出对同命相怜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漂泊的生活比作杯中酒,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无根状态。
- 对仗:如“愁与醉无醒”与“漂泊犹杯酒”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自己漂泊生活的无奈与愁苦,同时也引发了对他人同样境遇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微绿:象征着生命与宁静。
- 驿亭:代表着流浪与停歇,寓意不安的生活状态。
- 浮萍:象征漂泊无根的人生,表现出对归属感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漂泊犹杯酒”中的“漂泊”是指什么? A. 不固定的生活状态
B. 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C. 一种饮酒的方式 -
诗中提到的“向晚波微绿”,描述的是哪种时刻? A. 早晨
B. 正午
C. 傍晚 -
诗的最后一句“同是一浮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与共鸣
C. 对友人的怀念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杜甫的《又呈窦使君》更多地体现了对生活的沉重思考与无奈,而李白则在感叹人生短暂中表现出豪放与洒脱。两者在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