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平山堂》

时间: 2025-01-04 08:45:22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前 通: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白话文翻译:

在平山的栏杆旁,依靠着晴空,山的颜色在有与无之间变幻。
我亲手在堂前种下了柳树,不知离别后又经历了多少春风?
作为太守,我写下万字文章,豪饮千钟美酒。
享乐应该趁年轻,敬酒时要看看这衰老的老翁。

注释:

字词注释:

  • 平山:指地势平坦的山,可能是指具体的山名。
  • 栏槛:栏杆和围栏,通常用于景观或庭院。
  • :依靠。
  • 晴空:晴朗的天空。
  • 山色:山的颜色、景色。
  • 有无中:有与无之间,形容山色变幻。
  • 手种:亲手种植。
  • 垂柳:柳树,因其枝条柔软而垂下。
  • 春风:春天的风,象征温暖和生机。
  • 太守:古代地方官员。
  • 挥毫万字:形容写作的劳动和成果。
  • 行乐:享乐、欢乐。
  • 尊前:酒杯前,指饮酒时的场景。
  • 衰翁:年迈的老人,可能是指自己。

典故解析:

  • 太守:古代官职,负责地方治理,常被赋予文采。
  • 春风: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生机和美好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诗、文、词三方面的成就闻名,倡导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其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朝中措·平山堂》创作于欧阳修晚年,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沉浮与个人感悟。诗中描绘了自然美景,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思考和对人生乐趣的追求。

诗歌鉴赏:

《朝中措·平山堂》是欧阳修感怀人生、抒发情感的佳作。诗的开头通过描绘平山的清新景致,展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这种环境不仅是自然的美,更是内心宁静的象征。接着,诗人用“手种堂前垂柳”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与珍惜。柳树作为春天的象征,提醒人们时光荏苒,岁月无情。

在颈联中,欧阳修提到“文章太守”,展现了他作为官员的自豪感和对文学的热爱。通过“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表达了他在文坛上的丰硕成果与豪情壮志。然而,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又道出“行乐直须年少”,提醒人们享乐要趁年轻,表露出对衰老的无奈与忧虑。最后一句“尊前看取衰翁”,不仅是对自己的告诫,也是对所有人的劝诫,呼唤珍惜青春,享受生活。

整首诗在优美的景色与深邃的人生哲理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呼应,展现了欧阳修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山栏槛倚晴空:描绘了平山的栏杆和晴朗的天空,营造出宁静的环境氛围。
  • 山色有无中:山的颜色变化无常,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 手种堂前垂柳:诗人亲手种下的柳树,象征着他对生活的投入与希望。
  • 别来几度春风:感叹自别以来经历了多少个春天,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 文章太守:自豪地提到自己的身份与成就,展现出对文学的热爱。
  • 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形象地描绘了他的创作成果,以及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
  • 行乐直须年少:提醒人们年轻时应该享乐,强调珍惜年轻的时光。
  • 尊前看取衰翁:以“衰翁”自喻,表达对衰老的感慨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衰翁”作为对自己的隐喻,生动表达了对老年的反思。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如“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增强了语势的连贯性与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通过对青春的珍惜与对衰老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享乐的向往,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平山:象征宁静与安逸的环境。
  • 垂柳:象征生命的柔韧与春天的生机。
  • 春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 :酒杯,象征欢乐与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欧阳修的字是什么? a) 子美
    b) 永叔
    c) 茂才

  2. 诗中提到的“太守”指的是什么? a) 地方官员
    b) 农民
    c) 商人

  3. “行乐直须年少”是什么意思? a) 应该年少时享乐
    b) 应该年老时享乐
    c) 应该随时享乐

答案:

  1. b) 永叔
  2. a) 地方官员
  3. a) 应该年少时享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欧阳修与苏轼:两者都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更注重文采与情感的细腻,苏轼则以豪放不羁见称。两者在对时间与人生的感悟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欧阳修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