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时间: 2025-01-04 08:34:11

逢渠。

为厌娑婆求净土。

驰情送想存朝暮。

谁信不劳移一步。

西方去。

楼台隐隐云深处。

珠纲为光华作雨。

金沙布地无尘土。

怎不教人思去路。

心专注。

坐观落日如悬鼓。

意思解释

渔家傲

作者:可旻 〔宋代〕

原文展示

逢渠。为厌娑婆求净土。驰情送想存朝暮。谁信不劳移一步。西方去。楼台隐隐云深处。珠纲为光华作雨。金沙布地无尘土。怎不教人思去路。心专注。坐观落日如悬鼓。

白话文翻译

在这条河边相遇,厌倦了世间的纷扰,渴望能够到达净土。我每天都怀着情感的寄托,想念着那片理想的境地。谁会相信不付出一步的努力就能到达呢?西方的彼岸,那隐隐约约的楼台在云雾深处。珠光闪烁,如同雨点般洒落,黄金铺就的大地上没有一丝尘土。怎能不令人思考前往的道路呢?我心无旁骛,静静地坐着,观看夕阳如同悬挂的鼓。

注释

  • 逢渠:在河边相遇。
  • 厌娑婆:厌倦了繁杂的世俗生活。
  • 求净土:渴望到达理想的境地。
  • 驰情送想:倾诉心中的思念和情感。
  • 西方:指西方极乐世界。
  • 楼台隐隐云深处:形容理想中的境地隐约可见。
  • 珠纲:珍珠的光芒。
  • 金沙布地:金色的沙子铺展在大地上。
  • 思去路:思考前往的道路。
  • 落日如悬鼓:夕阳低垂,仿佛悬挂着的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可旻,南宋时期的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诗作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而受到后世赞誉。作品常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表现出对理想世界的渴望。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宋代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艰苦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净土的向往,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诗中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

诗歌鉴赏

《渔家傲》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词作,诗人以河边的相遇为引子,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厌倦。诗中多次提到“净土”,这是佛教中理想的境地,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美好、宁静的生活。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楼台隐隐云深处”、“珠纲为光华作雨”等,传达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超脱尘世的美好与宁静。

同时,诗中“心专注”、“坐观落日如悬鼓”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理想境地的向往与追求。他宁愿静坐观望,等待理想的实现,而不是盲目追逐。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有对现实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逢渠:在河边相遇,暗示一种偶然的机缘。
  2. 为厌娑婆求净土: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渴望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
  3. 驰情送想存朝暮:每天都在思念与情感的奔波中。
  4. 谁信不劳移一步:质疑那种不付出努力就能实现理想的观点。
  5. 西方去:明确指向理想的境地。
  6. 楼台隐隐云深处:理想的境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感。
  7. 珠纲为光华作雨:形象描绘出理想世界的美丽。
  8. 金沙布地无尘土:理想的纯净与无瑕。
  9. 怎不教人思去路:引发对前往理想生活的思考。
  10. 心专注:心中专注于理想。
  11. 坐观落日如悬鼓:静坐观看夕阳,表达一种超然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落日比作悬鼓,增强了诗歌的意象。
  • 拟人:情感的寄托使得自然景物具有了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词体现出音韵和谐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在尘世中的迷茫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与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净土:象征理想的生活。
  • 楼台:理想境地的象征。
  • 珠光:代表美丽与光辉。
  • 金沙:象征纯净与财富。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所指的“净土”是指什么? A. 世俗生活
    B. 理想的境地
    C. 现实中的家园
    答案:B

  2. 诗人对待理想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A. 盲目追求
    B. 安静等待
    C. 感到无奈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落日如悬鼓”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静夜思》 by 李白
  • 《题临安邸》 by 林升

诗词对比

  1. 《庐山谣》:同样表现了对理想境地的追求,情感更加奔放。
  2. 《静夜思》:在孤独中思念,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
  3. 《题临安邸》: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对理想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可旻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