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时间: 2025-01-19 16:41:14

九月重阳还又到。

东篱菊放金钱小。

月下风前愁不少。

谁语笑。

吴娘捣练腰肢袅。

槁叶半轩慵更扫。

凭阑岂是闲临眺。

欲向南云新雁道。

休草草。

来时觅取伊消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
九月重阳还又到。
东篱菊放金钱小。
月下风前愁不少。
谁语笑。
吴娘捣练腰肢袅。
槁叶半轩慵更扫。
凭阑岂是闲临眺。
欲向南云新雁道。
休草草。
来时觅取伊消耗。

白话文翻译:

九月的重阳节又来了,
东篱边的菊花开得点缀着金色的小花。
在月光下,微风中,愁绪不少。
是谁在轻声笑语?
那吴娘在捣练,婀娜的腰肢轻盈如烟。
落叶半遮窗前,我懒得再去打扫。
凭栏而立,难道只是闲暇地眺望?
我想向南方的云间,问问新来的大雁的去向。
别急匆匆,
我来时只想寻找她的踪影,却已消耗了许多心力。

注释:

字词注释

  • 重阳:指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
  • 东篱:东边的篱笆,指的是东篱的菊花,寓意菊花的坚韧。
  • 捣练:指捣练的动作,练是指麻料,通常是指女子在做工。
  • 槁叶:枯萎的树叶,象征着时光流逝和秋天的到来。
  • 凭阑:倚靠栏杆,常用作闲暇时的景象。

典故解析

  • 菊花作为重阳节的象征,寓意长寿。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习俗,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在文学上开创了“唐宋八大家”的先河,主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渔家傲》创作于重阳节前后,诗人面对秋景,感受到浓厚的乡愁和对往事的思念,表现出诗人在岁月流逝中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歌鉴赏:

《渔家傲》是一首充满了秋意和乡愁的词作,展现了欧阳修对于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诗的开头以“九月重阳”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丰收的季节,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内心的愁绪也悄然流露。

诗中的东篱菊花,既是对自然美的描绘,也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追求与理想。接着,月下微风中的愁绪,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吴娘捣练的娇媚身影则为画面增添了一丝生动与温暖,勾勒出一种人间烟火的气息。

整首词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亦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当诗人想要追问南方新雁的去向时,既是对未来的期待,也是对过去的留恋,它让这首词在愁苦中透出一丝温暖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九月重阳还又到:引入秋天的重阳节,表明时光的流逝。
  2. 东篱菊放金钱小:描绘菊花开放的景象,金色的小花代表着丰收与美好。
  3. 月下风前愁不少:在月光和微风中,诗人感到愁苦与孤独。
  4. 谁语笑:引发对周围环境的思考,谁在轻声欢笑?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
  5. 吴娘捣练腰肢袅:描绘一个女子的优雅身姿,为画面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6. 槁叶半轩慵更扫:对枯叶的懒散态度,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疲惫感。
  7. 凭阑岂是闲临眺:诗人并不是在闲暇无事地观望,实际上心中有愁苦。
  8. 欲向南云新雁道:渴望向南方的新雁询问未来的去向,象征对未来的期待。
  9. 休草草:告诫自己不要急于行动,要慢慢寻找。
  10. 来时觅取伊消耗:表达了在追寻过程中所经历的心力交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钱小”比喻菊花的美丽。
  • 拟人:如“吴娘捣练”,赋予女子动人的形象。
  • 对仗:整首词结构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秋天的思考与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追忆,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愁苦与无尽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菊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2. 月光:象征孤独与思念。
  3. :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4. 新雁:象征期望与未来的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渔家傲》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东篱菊放金钱小”中的“金钱”指的是什么? A. 钱币
    B. 菊花颜色
    C. 美好象征
    D. 邻家小孩

  3. 诗中吴娘的动作是什么? A. 编织
    B. 捣练
    C. 采花
    D. 唱歌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渔家傲》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秋天的感怀与个人情感的流露,但李清照的词更显柔情,而欧阳修则带有更多的思索与哲理。

参考资料:

  1. 《唐宋诗词选》
  2. 《欧阳修集》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