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时间: 2025-01-19 19:47:21

长淮何处雁声多,西去涡心北迈河。

影逐泗滨烟月艇,阵惊毫邑水云蓑。

小王草笔终难学,苏武陵书果若何。

陲草边芦两萧索,远陪砌女作离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淮何处雁声多,西去涡心北迈河。影逐泗滨烟月艇,阵惊毫邑水云蓑。小王草笔终难学,苏武陵书果若何。陲草边芦两萧索,远陪砌女作离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长淮河边的景象,雁声此起彼伏,似乎在询问何处雁声最为悠扬。雁群向西飞去,越过涡心,北上迈河。月色朦胧,烟雾缭绕,船影在泗水滨摇曳,水面波动惊起蓑衣渔夫的身影。小王的草书笔法我终究难以掌握,苏武的书法又如何呢?在边草与芦苇间,显得格外萧索,远处的砌女正在唱着离别的歌。

注释:

  • 长淮:指长江的下游。
  • 涡心:涡流的中央,形容水流的复杂。
  • 泗滨:泗水河边。
  • 毫邑:指毫州,古代地名,意指水乡。
  • 小王草笔:小王是指王羲之,草书即草书字体。
  • 苏武:古代著名书法家,因《苏武牧羊》而闻名。
  • 陲草:边缘的草丛。
  • 砌女:指古代工匠或歌女,可能隐喻离别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景沂,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而闻名。其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语言简洁而意蕴深远,常常流露出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陈景沂流亡期间,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带来的不安定情绪。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艺术的追求。开篇便以“长淮何处雁声多”引入,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思索的氛围,雁声的频繁呼唤,似乎在诉说着离别与游子的心声。随着诗句的推进,水面上的月光与船影交织,形成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突显出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流动。接下来的对比则是在艺术追求上的无奈,提到小王草书与苏武的书法,反映了作者对古代书法的尊重与自我能力的自省。最后的“砌女作离歌”则是对离别情感的升华,既有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也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惆怅。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刻的情感,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淮何处雁声多:问雁声最响之处,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西去涡心北迈河:描绘雁群飞向北方,象征着离去与归属。
  • 影逐泗滨烟月艇:月下水面,船影摇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夜景。
  • 阵惊毫邑水云蓑:水波荡漾,惊起渔夫,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
  • 小王草笔终难学:表达对古代书法的向往与自愧不如。
  • 苏武陵书果若何:对苏武书法的赞叹,强调了艺术的高远。
  • 陲草边芦两萧索:描绘自然环境的荒凉,与内心的孤独相呼应。
  • 远陪砌女作离歌:最后以离歌结束,留给读者深思的余韵。

修辞手法

  • 比喻:雁声比作思念的声音。
  • 拟人:船影如人,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感情。
  • 对仗:如“影逐泗滨”和“阵惊毫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雁声:象征离别与思念,常常用于表达游子的心情。
  • 水月:代表宁静与美好,反映诗人内心的渴望与向往。
  • 草书:象征艺术追求的高远与个人能力的不足。
  • 离歌:隐喻人生的流转与无常,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淮”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黄河
    • B. 长江
    • C. 西湖
    • D. 湄公河
  2. 小王草笔与苏武陵书分别象征了什么?

    • A. 自然与人文
    • B. 追求与自愧
    • C. 过去与未来
    • D. 乡愁与离别
  3. “远陪砌女作离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离别的伤感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故乡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叹》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孤独与思绪的交织,但王维的作品更倾向于禅意与宁静,而陈景沂则更多地融入了对人生与艺术的思考。两者均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的深厚关系,但情感基调与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