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观海楼送陈士鹄北上》
时间: 2025-01-14 19:06: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观海楼送陈士鹄北上
作者: 欧大任 〔明代〕
西风平楚莽萧萧,
天畔登楼正泬寥。
万户砧声催夕照,
千帆涛色送秋潮。
青山谢傅相将去,
白首冯公尚未招。
此地明年重忆汝,
佩萸应在紫宸朝。
白话文翻译
在西风轻拂的秋日里,楚国的草木渐渐枯萎,
我登上楼阁,远望天空,正感到一片空旷寂寥。
万家灯火下,砧板上敲打的声音催促着夕阳的落下,
千帆在波涛中,送走了秋天的潮水。
青山谢傅即将离去,
白发的冯公却尚未召唤我。
明年再回到这里,想起你时,
佩带的艾草应该在紫宸朝的节日中。
注释
- 楚莽:指楚地的草木,表示秋天的萧瑟。
- 泬寥:形容空旷和寂静。
- 砧声:指敲击砧板的声音,暗示着家家户户忙于生活。
- 千帆涛色:形容水面上千帆竞发的景象,表现秋潮的情景。
- 谢傅:古代著名的道士和隐士,象征远离尘世。
- 冯公:指冯道,意味着高人,但白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佩萸:佩戴艾草,象征端午节的习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大任,明代诗人,生于嘉靖年间,擅长山水诗和送别诗,作品多表达对友人的关怀与思念,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采用写景抒情的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九月九日),诗人登高望远,送别友人陈士鹄北上,诗中情感交织着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明代文人对友情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日登观海楼送陈士鹄北上》是欧大任以对友人陈士鹄的送别之情而作的一首诗。整首诗描绘了秋日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联“西风平楚莽萧萧”,通过西风的描写,营造出一幅秋天的图景,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天畔登楼正泬寥”,诗人登高望远,心中充满了孤寂与寂静,表现出内心的空虚与对友人的思念。
颈联“万户砧声催夕照,千帆涛色送秋潮”,通过描绘家庭的忙碌与江面的帆船,表现出生活的琐碎与无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
尾联“青山谢傅相将去,白首冯公尚未招”,通过谢傅与冯公的隐喻,表现出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常,特别强调了友人的离去与自己的孤独。
最后一句“此地明年重忆汝,佩萸应在紫宸朝”则是对未来重逢的期盼,虽有离别,但依然希望在明年能再见到朋友,佩戴艾草的节日习俗更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境中,流露出深厚的友情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文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谊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平楚莽萧萧:描绘秋天的风景,给人萧瑟之感。
- 天畔登楼正泬寥:抒发内心的孤寂,强调身处高楼之上的渺小。
- 万户砧声催夕照:生活的琐碎与忙碌,形成与自然美景的对比。
- 千帆涛色送秋潮:描绘秋潮涌动的景象,暗含时间的流逝。
- 青山谢傅相将去:隐喻高人的离去,表达人生的无常。
- 白首冯公尚未招: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对友人召唤的渴望。
- 此地明年重忆汝: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表现出深厚的友谊。
- 佩萸应在紫宸朝:结合节日习俗,增添了对友人想念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景物描绘与情感结合,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万户砧声”和“千帆涛色”,形成对比,增强音乐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友人的送别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与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秋天的到来,带来萧瑟之感。
- 楼阁:象征远望与思考的空间。
- 砧声:象征生活的忙碌与琐碎。
- 千帆: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旅途。
- 佩萸:象征节日与对友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万户砧声”主要反映了什么? A. 自然景色
B. 生活的琐碎
C. 人生的悲伤 -
“青山谢傅”中的“谢傅”指的是谁? A. 诗人
B. 友人
C. 道士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对未来的什么期望? A. 重逢
B. 分离
C. 忘记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送友人》- 李白
诗词对比
欧大任的《九日登观海楼送陈士鹄北上》与李白的《送友人》均为送别诗,前者侧重于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后者则更多表现出豪迈与洒脱。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