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长兄书》

时间: 2025-01-19 19:54:22

雨余清梦话踌躇,投晓敲门一纸书。

尺组却能羁壮士,寸心浑欲驾飞车。

清衫小吏谁知子,白发慈亲正念渠。

只道为官志三釜,而今那似守阎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长兄书》

  • 作者: 廖行之〔宋代〕

雨余清梦话踌躇,
投晓敲门一纸书。
尺组却能羁壮士,
寸心浑欲驾飞车。
清衫小吏谁知子,
白发慈亲正念渠。
只道为官志三釜,
而今那似守阎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雨后清梦中,我还在沉思,天刚亮就听到敲门声,原来是你寄来的一封信。虽说一纸短书,却能牵动豪杰的情怀,我的心情就像想要驾车飞驰那样激动。身为清白的小吏,谁能理解我的心意呢?年迈的母亲正牵挂着我,只以为我在为官,但如今我却像是守着门口的小吏一般无所作为。

注释:

  • 雨余:雨后,指雨停之后的清新时刻。
  • 清梦:清醒的梦境,意指诗人梦中思考。
  • 尺组:一纸书信,虽小却能影响人的情感。
  • 羁壮士:羁绊英俊志士,指信的内容使人感慨。
  • 寸心:寸心指的是内心深处的情感。
  • 清衫小吏:形容自己身份卑微的官员。
  • 白发慈亲:年迈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及牵挂。
  • 三釜:古代指代为官的理想和志向。
  • 阎闾:门口,形容自己只是在守门而无所作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行之,字景任,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他的诗风清新质朴,情感真挚,常常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得长兄书》创作于一个特殊的时刻,诗人接到兄长的书信,书信中传达出的情感激起了诗人的思绪。诗中反映了对家庭的思念和对个人理想的渴望,生动地展现了他在官场中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兄长来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开篇“雨余清梦话踌躇”,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而又富有诗意的场景,雨后的宁静与清梦的思索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困惑。接着,诗人收到兄长的书信,虽是一纸短书,却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情感,让他感受到名士的豪情与理想的渴望。

诗中提到“尺组却能羁壮士,寸心浑欲驾飞车”,将书信的短小与壮阔的情怀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与不安。“清衫小吏谁知子”一句,透出诗人对自己身份的无奈与对外界的失落感,同时也流露出对母亲的思念与牵挂,令整首诗更显温情与深邃。

最后两句“只道为官志三釜,而今那似守阎闾”,更是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叹息与无奈,展现了对于自己处境的深刻反思和对家人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余清梦话踌躇:雨后清新的空气中,梦中思考着理想与未来,心中充满了犹豫与思索。
  2. 投晓敲门一纸书:天刚亮时,听到敲门声,原来是兄长寄来的一封信。
  3. 尺组却能羁壮士:虽是一纸书信,却能牵动豪杰的心情。
  4. 寸心浑欲驾飞车:内心激动得如同想要飞驰而去,形容心情极为迫切。
  5. 清衫小吏谁知子:作为身份卑微的小官,谁能理解我的心意呢?
  6. 白发慈亲正念渠:年迈的母亲正在牵挂着我,思念之情愈发浓厚。
  7. 只道为官志三釜:只以为我在为官,追求理想的志向。
  8. 而今那似守阎闾:而如今却像是在门口守卫的小吏,失去了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偶:如“尺组却能羁壮士,寸心浑欲驾飞车”,对比书信与内心情感的不同。
  • 比喻:用“驾飞车”比喻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
  • 反问:如“谁知子”,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洗净尘世,带来清新与宁静。
  • 书信:代表着亲情与沟通,传达情感与思念。
  • 清衫小吏:象征身份卑微,反映出社会地位的无奈。
  • 白发慈亲:体现亲情的深厚与思念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收到的是什么?

    • A. 一封信
    • B. 一本书
    • C. 一张画
  2. 诗中提到的“白发慈亲”指的是谁?

    • A. 诗人的父亲
    • B. 诗人的母亲
    • C. 诗人的兄长
  3. 诗人对自己身份的感受是?

    • A. 骄傲
    • B. 无奈
    • C. 满足

答案:

  1. A. 一封信
  2. B. 诗人的母亲
  3. B.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了对理想追求的反思。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廖行之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现实的矛盾,而李白则更注重豪情与饮酒作乐的洒脱。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廖行之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