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过木棉庵》
时间: 2025-01-06 08:58:4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沁园春 过木棉庵
作者: 许南英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矫矫虎臣,为国除奸,的是可人。喜清漳道上,炎阳酷烈。木棉庵外,剑影生寒!辛苦瘴乡,郎当遣戍,私意君恩奉赦还。西湖上,怅笙歌散尽,梦冷湖山!兰亭玉枕谁观?与金笼蟋蟀一例残。叹平章误国,养奸纵敌。弥天罪案,有口难分!一世称雄,六州铸错,聚铁添如铸佞臣。停萧寺,看将军断碣,苔藓生斑!
白话文翻译:
高傲的权臣,为国家铲除奸贼,确实是个值得称赞的人。在清澈的漳道上,烈日炎炎。在木棉庵外,剑光映照下,令人感到寒意!艰辛的瘴气之乡,士兵们应当被派去守卫,个人的私念和皇恩得以赦免回归。西湖之上,笙歌已经散去,梦中的湖山变得冷清!兰亭的玉枕,谁来观赏?就像金笼里的蟋蟀一样,命运也只剩残余。感叹平章误国,纵养奸贼助敌。天大的罪行,难以用语言分清!一生称霸,六州铸下了错误,积聚铁器就如同铸造谄媚的臣子。停留在萧寺,看将军的断碑,苔藓斑驳生长!
注释:
字词注释:
- 矫矫:形容权臣的气势或姿态。
- 虎臣:指权臣,通常有负面含义。
- 瘴乡:指瘴气之地,通常指气候恶劣的地方。
- 兰亭: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象征文人雅集。
- 金笼蟋蟀:比喻被困于世俗之中,失去自由的状态。
典故解析:
- 兰亭: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象征着文人雅士的聚会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南英,清代诗人,生于盛世,目睹了国家的兴衰,诗风豪放,常以时事为题,关注国家命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权臣专权,使得国家处于动荡之中。诗人通过描绘木棉庵的景象,表达对朝政的忧虑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沁园春 过木棉庵》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木棉庵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诗开篇提到的“矫矫虎臣,为国除奸”,不仅是对权臣的讽刺,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期望。诗中“辛苦瘴乡,郎当遣戍”,则表现出士兵的辛劳与对国家的忠诚。
随着诗情的推进,诗人对西湖的描写则渗透出一种无奈与失落。“怅笙歌散尽,梦冷湖山”,不仅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更是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人在回忆中思考国家的命运,感慨“叹平章误国,养奸纵敌”,更是对历史深刻的反省,揭示了权臣对国家的危害。
整首诗通过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情感,显示出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邃思考与无尽感慨,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矫矫虎臣:权臣骄傲而有气势,暗示其权力的猖狂。
- 为国除奸:意在表现权臣的功绩,但含有讽刺。
- 喜清漳道上:描绘清澈的河道,正与权臣的阴暗形成对比。
- 炎阳酷烈:象征着当时的严酷政治环境。
- 剑影生寒:比喻权力的压迫与恐惧。
- 辛苦瘴乡:士兵在瘴气之地的辛劳,表现出他们的奉献。
- 私意君恩奉赦还:反映出对个人利益的追逐,与国家利益相悖。
- 怅笙歌散尽: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 兰亭玉枕谁观:对文人雅士聚会的惋惜与感慨。
- 叹平章误国:对权臣误国的痛心与批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权臣比作虎,形象生动地展示其威胁。
- 对仗:如“停萧寺,看将军断碣”,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整首诗在情感层面和逻辑层面上都有层层递进的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权臣的批判、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体现出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棉庵:象征着历史的见证与思考的空间。
- 剑影:象征权力的威慑与压迫。
- 笙歌:代表繁华的过去与美好的回忆。
- 兰亭:象征文化的高雅与文人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虎臣”指的是什么?
- A. 辩士
- B. 权臣
- C. 军人
-
“怅笙歌散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快
- B. 失落
- C. 愤怒
-
诗中提到的“兰亭”象征着什么?
- A. 战争
- B. 文人雅士的聚会
- C. 自然风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长恨歌》(白居易)与《沁园春 过木棉庵》:两者均通过历史反映个人情感,但《长恨歌》更侧重于爱情与悲剧,而《沁园春》则关注国家与政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全书》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