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心友李应之判县》
时间: 2025-01-06 11:29: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剑追随偏蜀西,归来窗月听朝鸡。
相期岁明林中约,忍见佳城石上题。
锦里人稀烟冉冉,横川路迥草萋萋。
黔南愧我催瓜戍,泪落巴山望欲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感伤。诗中提到,书剑曾随身远游至偏蜀的西方,归来的时候在窗前明月下听到清晨的鸡鸣。作者与友人约定来年再相见于林间,然而却忍心看到友人在美丽的城市石上留下的题字。锦里的人稀少,袅袅炊烟升起,横川的路途迢迢,草木葱茏。黔南的我感到羞愧,催促着戍守的思绪,泪水落在巴山之上,眼前的景象令人迷惘。
注释:
- 书剑: 这里指代诗人追求理想和抱负的象征。
- 蜀西: 指的是四川的西部地区,古时名胜。
- 窗月: 窗外的明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佳城: 美丽的城市,代表友人曾经在的地方。
- 锦里: 古代成都的一条街道,以繁华著称。
- 黔南: 指贵州南部,诗人在此地感到愧疚。
- 巴山: 指巴山地区,象征着离别与思念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阳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之情,风格清新、感伤,常用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朋友李应之被判离开时,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离别在古代文人中常见,友情的珍贵与离别的伤感也成为诗人常常吟咏的主题。
诗歌鉴赏:
阳枋的《挽心友李应之判县》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以“书剑”引入,点明了诗人追求理想的旅途,展现了他与友人共同经历的岁月。接着,通过“窗月听朝鸡”的描写,诗人创造了一种孤独而思念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他在静谧的夜晚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诗中提到的“佳城石上题”让人联想到友人曾在此留名,抒发了离别后的不舍与惆怅。锦里的稀疏人影与袅袅炊烟,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冷清的生活场景,反衬出友人不在的寂寞。最后两句,诗人自责于未能守护友人,泪水落在巴山,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无奈与对友人的愧疚。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柔和而深邃的情感,既有对友人离去的悲伤,也有对未来重聚的期盼,表现了友情的真挚与珍贵。这种情感贯穿整首诗,使得作品在古典诗词中显得格外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书剑追随偏蜀西: 诗人以“书剑”象征理想,追随理想至偏远的蜀西,暗示对理想与友谊的追求。
- 归来窗月听朝鸡: 描述归来时的孤独,窗外明月与清晨鸡鸣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孤寂的生活状态。
- 相期岁明林中约: 提到与友人的约定,表现出对再聚的期盼与渴望。
- 忍见佳城石上题: 目睹友人在美丽城市留下的字迹,内心感到不舍。
- 锦里人稀烟冉冉: 描绘锦里繁华的景象与当下的冷清,表现对友人的思念。
- 横川路迥草萋萋: 描述路途的遥远与自然的繁茂,象征着对友人远行的无奈。
- 黔南愧我催瓜戍: 表达对自我的愧疚,感慨未能陪伴友人。
- 泪落巴山望欲迷: 最后以泪水落在巴山,表现出对离别的深切思念与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 “书剑”比喻理想与追求,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 “窗月”与“朝鸡”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感情,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锦里人稀烟冉冉”与“横川路迥草萋萋”,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友人的怀念与离别的感伤,表现出深厚的友情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友情的追求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剑: 象征理想与追求。
- 窗月: 代表孤独与思念。
- 佳城: 意指美好回忆的地方。
- 锦里: 繁华与冷清的对比,象征生活的变迁。
- 巴山: 代表离别与思念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书剑”象征了什么? A. 友情
B. 理想与追求
C. 离别的痛苦
答案: B -
“窗月听朝鸡”中的“窗月”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思念
C. 希望
答案: B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着: A. 对自然的描写
B. 友人的怀念与离别的感伤
C. 对生活的感悟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阳枋的《挽心友李应之判县》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但前者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友情的珍贵,而后者则更多描绘了家庭的温情与离别的苦涩。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但共同传达了对友情和亲情的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