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沙白雾昼常昏,
嗣岁丰凶讵易论。
寂寂不闻秧鼓劝,
哑哑实厌水车翻。
粟囷久尽无遗粒,
泪席尝沾有旧痕。
闻道忧民又传诏,
苍生何以报君恩?
白话文翻译:
黄沙弥漫,白雾笼罩,白昼总是昏暗,
这一年的丰收与歉收,实在难以预测。
田间寂静,听不到秧苗生长的鼓声,
水车也因干旱而发出无奈的呻吟。
谷仓早已空空如也,没有一粒存粮,
泪水常常沾湿了旧时的席子。
听说朝廷又传来关心百姓的诏令,
然而苍生又该如何回报君主的恩德呢?
注释:
- 黄沙:指沙尘暴或干旱的天气,象征自然环境的恶劣。
- 白雾:形容能见度低的天气,进一步表现出困苦的环境。
- 嗣岁丰凶:指未来的丰收与歉收,表现出对未来的忧虑。
- 秧鼓:农田中用来催促秧苗生长的乐器,象征农业生产的希望。
- 水车翻:水车翻转的声音,象征水源缺乏,导致农业困难。
- 粟囷:存放粮食的仓库,象征粮食的匮乏。
- 泪席:用泪水沾湿的席子,表现出作者的悲伤与无奈。
- 苍生:人民,百姓,表现出对民众苦难的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质朴、真挚,常常关注民生,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陆游的作品作品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情感,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
《闵雨》创作于陆游晚年的时期,正值南宋国力衰退、民生艰难之际。诗中表现了对自然灾害导致的农田歉收的忧虑,以及对百姓生活困苦的关心。
诗歌鉴赏:
《闵雨》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与民众的苦难。诗的开头,陆游用“黄沙白雾”描绘了一个充满阴霾的白昼,象征着无望的未来和艰难的生活。接着通过描述“寂寂不闻秧鼓劝”,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停滞与无奈,表现出对家国的深切关怀。
在“粟囷久尽无遗粒”中,诗人以粮仓的空虚,直白地揭示了民生困乏的现实,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悲凉气氛。最后,陆游以“苍生何以报君恩”结束,表达了对君主和朝廷的失望,既是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也是对个人无能为力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沙白雾昼常昏:描绘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暗示生活的苦难。
- 嗣岁丰凶讵易论:表达了对未来农作物收成的不确定性。
- 寂寂不闻秧鼓劝:表现了田间的沉寂与失望,未能听到农业的希望之声。
- 哑哑实厌水车翻:水车的翻转声象征着干旱与农业的困境。
- 粟囷久尽无遗粒:粮仓空空,反映出民众的饥饿。
- 泪席尝沾有旧痕:泪水沾湿的席子,表达了诗人的悲伤。
- 闻道忧民又传诏:听闻朝廷关心百姓,但实际效果令人失望。
- 苍生何以报君恩:反问苍生如何回应君主的恩德,表现出对国家的无奈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自然现象(黄沙、白雾)比喻社会环境的困苦。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方式强调粮食匮乏的严重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灾害与社会困境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反映了陆游身为诗人的责任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沙:象征艰难的环境与困苦的生活。
- 水车:象征农业的困境与民众的无奈。
- 泪席:象征着对往昔的追忆与对当下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黄沙白雾”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 A. 明亮的白昼
- B. 昏暗的天气
- C. 温暖的春天
- D. 清澈的河流
-
诗中“粟囷久尽无遗粒”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粮食丰盈
- B. 粮食匮乏
- C. 人民富裕
- D. 农田丰收
-
诗的最后一句“苍生何以报君恩”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感激
- B. 失望
- C. 愤怒
- D. 高兴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卖炭翁》
诗词对比:
- 陆游《闵雨》 vs 杜甫《春望》: 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与人民的关怀,但陆游更侧重于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而杜甫则是直接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痛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陆游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