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柳 晚晴》

时间: 2025-01-19 14:56:33

微云酿暖,略似江南北。

短梦频惊春万斛。

忍忆年时镜槛,清供梅枝亚金屋。

怨吟曲。

无声奈人独。

麦光砑,泪痕漉。

偬相思不许倾横幅。

骤雨初晴,箭波轻逝,空负华灯似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微云酿暖,略似江南北。短梦频惊春万斛。忍忆年时镜槛,清供梅枝亚金屋。怨吟曲。无声奈人独。麦光砑,泪痕漉。偬相思不许倾横幅。骤雨初晴,箭波轻逝,空负华灯似粟。

白话文翻译:

微微的云彩酝酿着温暖,略微像江南的气候。梦境频繁地把我惊醒,春天的美好仿佛在万斛中闪现。忍不住想起那年在镜前的情景,清雅的梅枝装点着金色的屋子。怨愤的歌声无声无息,却让我独自承受。麦田的光辉下,泪水如同细流。愁苦的思念不允许我倾诉。骤雨过后初晴,箭一般的波浪轻轻逝去,空留华灯如同稻粟般的寂寞。

注释:

  • 微云:微微的云,指天空中的薄云。
  • 酿暖:酿造温暖,形容天气渐渐变暖。
  • 江南北:指江南与北方的气候对比。
  • 短梦:短暂的梦境,暗示内心的焦虑。
  • 镜槛:镜框,指照镜子的地方。
  • 梅枝:梅花的枝条,象征高洁的情操。
  • 怨吟曲:指无声的怨愤歌唱,表达内心的孤独。
  • 麦光砑:麦田的光辉,如同细碎的光斑。
  • 倾横幅:倾诉心声,表达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尊岳,近代诗人,生平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感悟,语言优雅,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晚春时节,正值万物复苏、百花争艳之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以及对往昔的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感氛围。

诗歌鉴赏:

《淡黄柳 晚晴》是一首充满感伤和思索的作品,诗人在描绘春季的暖意时,内心却充满了对失去的怀念。开篇以“微云酿暖”描绘了温暖的春光,营造出了一种柔和的氛围,但随即转入对短梦的惊醒,显示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诗中通过对“梅枝”和“金屋”的描绘,表现了美好的回忆和对过往的追忆,显示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运用了“怨吟曲”这一意象,表现出一种无声的孤独感,强调了内心的愁苦与思念。结尾处则通过“骤雨初晴,箭波轻逝”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无常,给人一种空虚感。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微云酿暖,略似江南北:描绘了春天的温暖,微云增添了春意,营造出一种甜美的氛围。
  2. 短梦频惊春万斛:短暂的梦境打断了对春天的享受,暗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3. 忍忆年时镜槛:回忆往昔在镜前的时光,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4. 清供梅枝亚金屋:梅枝的清雅与金屋的富丽形成对比,象征着高洁的情操与物质的奢华。
  5. 怨吟曲。无声奈人独:无声的怨歌表现出孤独和无奈。
  6. 麦光砑,泪痕漉:麦田的光辉映衬下,泪水流淌,表现出内心的忧伤。
  7. 偬相思不许倾横幅:思念之情无法倾诉,增加了压抑感。
  8. 骤雨初晴,箭波轻逝:比喻时间与情感的流逝,象征着无常与失落。
  9. 空负华灯似粟:华丽的灯光仿佛稻粟般的空虚,表现出对美好失去后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麦光砑”比喻光辉,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拟人:无声的怨吟曲,表现出情感的细腻。
  • 对仗:如“骤雨初晴,箭波轻逝”,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追忆与对过去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情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微云:象征宁静与温暖,暗示春天的到来。
  • 梅枝:象征清高与纯洁,表现出内心的向往。
  • 麦光:象征丰收与希望,但同时也承载着情感的伤感。
  • 华灯:象征繁华与空虚,反映出内心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微云酿暖”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气候?

    • A. 寒冷
    • B. 温暖
    • C. 湿润
    • D. 炎热
  2. “怨吟曲”中的“怨”字主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兴奋
  3. 诗的最后一句“空负华灯似粟”中的“似粟”比喻了什么?

    • A. 美好
    • B. 空虚
    • C. 丰收
    • D. 忧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但更倾向于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情感上更为沉重。
  • 李白的《静夜思》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情感更为直接而浓烈,具有更强的个人色彩。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入门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