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吴吉甫县尉》
时间: 2025-01-01 15:59: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慰吴吉甫县尉
作者:华岳 〔宋代〕
子针如京师,一室膏鼎脔。
兄室虽被伐,一妻犹可免。
伯奢事行役,八子俱蹂践。
兄家祸虽剧,一女特婉娈。
女死固可伤,殊未敌冠冕。
妻在固全躯,丧女忧莫遣。
大厦既灰飞,丰储皆席卷。
鹡鴒起叹嗟,鸾凰徒展转。
我昔以难勤,荷兄垂劝勉。
兄今以难告,倍觉泪淟涊。
泛观天之理,祸福尝相反。
有难既不死,他时非浅浅。
去兄一牛鸣,为地良非远。
不能见兄慰,面目实有靦。
自料吾与兄,气量及者鲜。
胡为苍者天,与子独覉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吴吉甫的慰问和关心。诗中提到,吴吉甫虽然家中遭受灾难,但仍有妻子在身边,能幸免于难。对于兄弟的艰难困苦,诗人感同身受,认为在绝境中有妻子陪伴的确是难能可贵。诗人回忆起昔日的相处,感慨万千,觉得命运的安排时常让人难以捉摸,甚至在逆境中也能找到生的希望。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兄弟的深切关怀和对命运无常的感叹。
注释
- 子针:指吴吉甫,可能是对其称呼的亲昵称谓。
- 膏鼎脔:膏肉和鼎脔,形容生活富足。
- 兄室:指兄弟的家。
- 伯奢:可能是吴吉甫的家族成员。
- 蹂践:指遭受践踏、损害。
- 冠冕:象征地位和荣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岳,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以其深情的诗作而著称。其作品通常反映社会现实、个人情感,风格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朋友吴吉甫遭遇困境时写成,诗人以此表达对兄弟的关心,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带来的无奈与痛苦。
诗歌鉴赏
《慰吴吉甫县尉》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的诗歌,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兄弟遭遇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华岳用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刻画出兄弟情谊的珍贵与人生的艰辛。诗的前半部分描写吴吉甫家中的悲惨遭遇,强调了在灾难面前,家庭的重要性。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命运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兄弟的深情挂念。
全诗的意境层层递进,从具体的家事到普遍的命运,构建出一种共鸣感,使读者在感知个人悲剧的同时,也对社会和人生的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后的感叹“胡为苍者天”,更是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法则结合,发出对命运的无奈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子针如京师:称呼吴吉甫如同京师的针,表示亲切。
- 一室膏鼎脔:指家庭富足,生活安逸。
- 兄室虽被伐:兄弟的家虽遭受损失。
- 一妻犹可免:但兄弟的妻子还好在身边。
- 伯奢事行役:兄弟的家族仍在劳作。
- 八子俱蹂践:八个孩子都遭到了摧残。
- 兄家祸虽剧:兄弟家中的灾难十分严重。
- 一女特婉娈:但有一个女儿依然娇美。
- 女死固可伤:女儿的死让人心痛。
- 殊未敌冠冕:但女儿的存在无法与荣华相比。
- 妻在固全躯:妻子的存在让人能保持完整。
- 丧女忧莫遣:失去女儿的忧伤无法言表。
- 大厦既灰飞:家庭的根基已经毁灭。
- 丰储皆席卷:财富都被卷走了。
- 鹡鴒起叹嗟:歌鸟也为此悲叹。
- 鸾凰徒展转:凤鸾只能空中盘旋。
- 我昔以难勤:我曾在困境中努力。
- 荷兄垂劝勉:承蒙兄弟的劝勉。
- 兄今以难告:如今兄弟也在告诉我他的困难。
- 倍觉泪淟涊:我倍感伤心,泪水流淌。
- 泛观天之理:观察天道的规律。
- 祸福尝相反:祸福常常是相反的。
- 有难既不死:遭遇困难却未必死去。
- 他时非浅浅:未来的日子也不会平坦。
- 去兄一牛鸣:离开兄弟也如牛鸣般悲伤。
- 为地良非远:离开并不遥远。
- 不能见兄慰:无法见到兄弟来安慰他。
- 面目实有靦:我心中充满了愧疚。
- 自料吾与兄:我深知我与兄弟。
- 气量及者鲜:气量能及我者鲜见。
- 胡为苍者天:为何苍天如此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冠冕”象征地位和荣华。
- 拟人:如“鹡鴒起叹嗟”,使自然景象富有感情。
- 对仗:如“去兄一牛鸣,为地良非远”,展现出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朋友的深切关怀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通过对个人和家庭遭遇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困境中对生存的渴望和对情感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膏鼎脔:象征富裕的生活。
- 冠冕:象征地位和权力。
- 鹡鴒:象征着对生活的悲叹。
- 鸾凰:象征着理想和希望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吴吉甫的家庭遭遇是什么? A. 富裕
B. 贫困
C. 遭受灾难
D. 平安 -
填空题:诗中“有难既不死,他时非__。”
-
判断题: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兄弟的关心。
对 / 错
答案
- C
- 浅浅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与华岳的诗都表现出对命运的感慨,但李白的诗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怀,而华岳则更注重对朋友的关心与慰问。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 《古典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