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毗陵上人院
作者:朱庆馀 〔唐代〕
院深终日静,落叶覆秋虫。
盥漱新斋后,修行未老中。
映松山色远,隔水磬声通。
此处宜清夜,高吟永与同。
白话文翻译:
这座院子深邃,整日宁静,落叶覆盖了秋虫的鸣叫。
洗漱完毕后,我在新的斋房中修行,心态依然年轻。
远处的松树映衬着山色,隔着水面,传来敲磬的声音。
这个地方适合在清夜中吟唱,能与永恒的意境相融。
注释:
- 终日:整个白天。
- 落叶:秋天的树叶落下。
- 盥漱:洗漱,指清洁的过程。
- 新斋:新的修行居所。
- 未老中:心态和身体依然年轻。
- 映松:松树投射出的影子或气息。
- 磬声:敲击磬发出的声音。
- 清夜:宁静的夜晚,高吟:高声吟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山水诗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隐居之时,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进行修行的心境。
诗歌鉴赏:
朱庆馀的《题毗陵上人院》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安静的隐居环境,展现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两句“院深终日静,落叶覆秋虫”描绘了静谧的院落,落叶的声音与秋虫的鸣叫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接下来,诗人提到在“新斋后”洗漱,说明他内心的清净与修行的坚持,隐喻着精神的年轻和朝气。
第三句“映松山色远,隔水磬声通”,用“松”和“山”构成的远景,以及“磬声”的悠远,表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优雅与和谐。最后一句“此处宜清夜,高吟永与同”点明了诗人对这片宁静之地的珍视,清夜中高声吟唱不仅与自然融为一体,也与永恒的境界相交织。
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在这份宁静中获得的心灵安宁,反映了唐代士人对自然和内心修行的重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院深终日静:描绘了院子的深邃与宁静,表明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静默。
- 落叶覆秋虫:落叶覆盖在秋虫上,营造出一种萧瑟的秋意,暗示生命的流逝。
- 盥漱新斋后:洗漱完毕,暗示一种清新与准备,准备投入修行。
- 修行未老中:修行仍然年轻,表明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 映松山色远:远处的松树和山色交相辉映,展现出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隔水磬声通:隔着水面传来的磬声,突显出一种悠远的宁静感。
- 此处宜清夜:强调这个地方适合在夜晚静心吟唱,清夜更显诗意。
- 高吟永与同:高声吟唱与永恒的境界相结合,表达对诗意生活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意象:落叶、秋虫、松树、磬声等,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意境。
- 对仗:如“院深终日静,落叶覆秋虫”,形成音律上的和谐。
- 比喻:通过自然景色传达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唐代士人对精神修炼与自然的重视。
意象分析:
- 院深:象征隐居与清静的生活环境。
- 落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松树与山色:象征自然的永恒与美丽。
- 磬声:象征内心的宁静与修行的气氛。
- 清夜:象征适合冥想与吟唱的理想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隐逸生活的特点?
a) 落叶 b) 磬声 c) 松树 d) 以上皆是 -
诗中的“新斋”指的是:
a) 新的居所 b) 新的食物 c) 新的朋友 d) 新的书籍 -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繁华的向往 b) 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c) 对战争的思考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d) 以上皆是
- a) 新的居所
- b) 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王维与朱庆馀的作品都描绘了自然与隐居生活,但王维的诗更倾向于描绘秋天的景色与人文情怀,而朱庆馀则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宁静的氛围。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修行理念与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