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亭午无公事,垂帘树色间。
僧来茶灶动,吏去印床闲。
傍竹行寻巷,当门立看山。
吟诗老不倦,未省话官班。
白话文翻译:
在正午时分没有公事可做,帘子垂下,树影映在窗间。
僧人来动茶灶,官吏去后印床闲置。
我在竹子旁的小巷中走,站在门口看山景。
吟诵诗歌到老也不觉得疲倦,根本没想到要谈论官场的事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亭午”:正午时分。
- “公事”:公务,指公务的事情。
- “垂帘”:帘子垂下,形容环境的宁静。
- “僧”:和尚,指来泡茶的僧人。
- “茶灶”:煮茶的地方。
- “吏”:官员,指文书处理的官吏。
- “印床”:印章的工作台。
- “傍竹”:靠近竹林。
- “寻巷”:在小巷中漫步。
- “吟诗”:吟诵诗句。
- “官班”:官场、官职。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涉及特定的典故,但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和隐逸生活的对比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田园,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生活的闲暇时光,体现了他对公务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反映了他内心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夏日题武功姚主簿》是一首描绘田园闲适生活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表现了他对官场的淡漠与对自然的热爱。首句“亭午无公事”直接点出诗人的工作状态,正午的宁静与闲适与官场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僧来茶灶动”和“吏去印床闲”展示了周围环境的变化,突显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尤其是“当门立看山”,诗人站在门口,享受着美丽的山景,形成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感。最后两句“吟诗老不倦,未省话官班”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对官场事务的无所谓,体现了内心的淡泊与洒脱。
整首诗以清新的语言、自然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境,传达出诗人对世俗事物的超然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亭午无公事”:正午时分,诗人没有公务在身,暗示一种悠闲的状态。
- “垂帘树色间”:帘子垂下,树影透过窗帘,形成宁静的画面。
- “僧来茶灶动”:和尚来访,准备煮茶,展现出一种轻松的生活气息。
- “吏去印床闲”:官吏离开了工作,印床也显得冷清,反映出工作之余的闲暇。
- “傍竹行寻巷”:诗人走在竹林旁的小巷,体现出他对自然的向往。
- “当门立看山”:站在门口,远眺山景,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 “吟诗老不倦”:即使已老,吟诵诗歌也不觉得疲倦,表达对诗歌的热爱。
- “未省话官班”:根本没有想到与官场相关的事务,进一步强调了他内心的淡泊。
修辞手法:
- 比喻:无形中将正午的闲适与官场的繁忙形成对比。
- 对仗:如“僧来茶灶动,吏去印床闲”,展现了生活的两面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诗歌的热爱,体现了对自由与闲适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午”:象征时间的悠闲与宁静。
- “树色”:自然的色彩,代表着生活的美好。
- “茶”:象征着友谊与闲适的生活态度。
- “山”:自然景观的象征,代表着心灵的归宿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亭午”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A. 清晨
B. 正午
C. 黄昏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印床”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A. 煮茶
B. 处理公文
C. 休息
答案:B -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怎样的?
A. 热爱
B. 无所谓
C. 依赖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暘》:同样描绘隐逸生活与自然的诗作。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展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生活的愁苦,而朱庆馀则更倾向于表现闲适与淡泊,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