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侍御入蕃》

时间: 2025-01-17 09:45:28

远使随双节,新官属外台。

戎装非好武,书记本多才。

移帐依泉宿,迎人带雪来。

心知玉关道,稀见一花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侍御入蕃
作者:朱庆馀 〔唐代〕
远使随双节,新官属外台。
戎装非好武,书记本多才。
移帐依泉宿,迎人带雪来。
心知玉关道,稀见一花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李侍御出征的情景。诗中提到,远道而来的使者在双节日时出发,新任命的官员被派往外地。虽然身穿戎装,但并非是喜欢战争,而是因为他文才出众。诗人想象他在泉边宿营,迎接来的却是雪花飘落。心里明白通往玉关的路途艰险,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得一见的花朵仍然绽放。

注释

  • 远使:远道而来的使者。
  • 双节:指的是特定的节日,可能是指中秋和重阳。
  • 新官:新任的官员。
  • 戎装:指的是军装。
  • 书记:指的是文书、文才出众的人。
  • 移帐:指的是营帐的移动或安置。
  • 依泉宿:在泉水旁边扎营。
  • 迎人带雪来:迎接来访者,带来雪花,暗示寒冷的环境。
  • 玉关:古代的重要关口,象征着险峻的道路。
  • 稀见一花开:形容在艰苦环境中,难得看到花开,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见长,作品常反映出对历史、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时值国家动荡,边塞战事频繁,诗人通过送别李侍御入蕃,表达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同时也反映出对当时局势的忧虑与思考。

诗歌鉴赏

《送李侍御入蕃》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古诗,它不仅展现了送别的情景,还蕴含了对于未来的思考和对友人的祝福。诗的开头以“远使随双节”引入,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新官出征的严峻情形,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戎装非好武,书记本多才”一句,强调了李侍御的文才与军事身份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其将要面对的艰难征途的理解与支持。这不仅是对朋友的送别,更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与赞美。

“移帐依泉宿,迎人带雪来”描绘了艰苦的环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出征途中可能面对的恶劣天气和孤独感。而“心知玉关道,稀见一花开”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象征着在逆境中仍然能够找到一丝希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与乐观。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感情真挚,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远使随双节:远道而来的使者在双节日出发,暗示着重要的使命与节日的交错。
  2. 新官属外台:新的官员被任命,意味着新的责任与挑战。
  3. 戎装非好武:身穿武装服并非为了好战,而是为了履行职责,强调文人的身份。
  4. 书记本多才:说明李侍御才华横溢,具有文学才能,体现出对他的赞赏。
  5. 移帐依泉宿:描绘出征途中在泉边宿营的情景,显示艰苦的环境。
  6. 迎人带雪来:迎接来访者时,雪花飘落,暗示寒冷和孤独。
  7. 心知玉关道:诗人心里明白去玉关的路途险峻。
  8. 稀见一花开:在艰难的条件下,难得看到花开,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节日与征战的对比,突显送别的情感深度。
  • 意象:泉水、雪花、花朵等意象的运用,丰富了诗的情感层次。
  • 比喻:用“花开”比喻希望,寓意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关心,同时也反映了对险恶环境下生命力的赞美。诗人通过对艰难征途的描绘,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使:象征着远方的任务与责任。
  • 戎装:代表着战争与斗争,突显出诗人的忧虑。
  • 泉水:象征着生命与清新,表现出在艰苦环境中对自然的渴望。
  • :象征着寒冷与孤独,反映出征途中艰难的处境。
  • :象征着希望与美好,尽管环境艰苦,生命依然向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送别
    B. 战争
    C. 自然
    D. 感悟人生

  2. “戎装非好武”这句的意思是? A. 喜欢打仗
    B. 不喜欢战争
    C. 穿着军装
    D. 战斗技巧高超

  3. 诗中提到的“玉关”指的是? A. 一种花
    B. 古代重要关口
    C. 一个城市
    D. 一条河流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涉及到送别与人生的思考,但朱庆馀的诗更注重对友人的关心与未来的期望,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壮丽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朱庆馀研究资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