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卢录事山亭》
时间: 2024-12-29 18:26: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杭州卢录事山亭
作者: 朱庆馀 〔唐代〕
山色满公署,到来诗景饶。
解衣临曲榭,隔竹见红蕉。
清漏焚香夕,轻岚视事朝。
静中看锁印,高处见迎潮。
曳履庭芜近,当身树叶飘。
傍城馀菊在,步入一仙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杭州卢录事山亭的景色和心境。山色映衬着公署,来到这里的景色诗意盎然。诗人解开衣衫,坐在曲榭上,透过竹子可以看到红色的蕉叶。夕阳西下,香炉中燃着香火,早晨的薄雾中他在处理公务。静谧之中,他看到了锁印,站在高处可以看到潮水的涌动。在庭院的杂草旁,脚步轻盈,身边的树叶随风飘荡。城边还有残菊盛开,走进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
注释:
- 山色: 山的颜色和景色,指自然景观。
- 公署: 官署,指诗人所任职的地方。
- 解衣: 脱去衣服,表示放松。
- 曲榭: 弯曲的亭子或楼阁。
- 清漏: 清晨的雾气或晨光。
- 焚香: 点燃香火,表示静心和敬神。
- 轻岚: 轻微的雾气或晨雾。
- 锁印: 指与公事相关的印章。
- 迎潮: 海潮迎来,指潮水的变化。
- 曳履: 拖着鞋子走,形容轻松的步伐。
- 仙瓢: 形容如同仙境般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是唐代诗人,以其诗作的清新雅致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常常融合个人经历与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任职于杭州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生活的感悟。杭州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使得诗人在此创作出了一首充满情趣的诗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杭州的山水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全诗通过描绘山色和公署的景象,传达出一种诗意的氛围,使人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从“解衣临曲榭”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不仅是公务繁忙,也有放松心情的时刻,体现了他对生活的从容态度。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通过“清漏焚香夕”描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令人心神宁静。最后两句“傍城馀菊在,步入一仙瓢”则给人一种超脱现实的感觉,似乎在说这里是一个可以让人忘却烦恼的仙境。整首诗在清新自然与内心宁静之间形成了优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色满公署:描绘了山的色彩充盈在官署周围,渲染出一种美丽的环境。
- 到来诗景饶:来到这里的风景使人赞叹,启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 解衣临曲榭:诗人放松心情,坐在弯曲的亭子上,享受这份宁静。
- 隔竹见红蕉:透过竹子看到红蕉的景象,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清漏焚香夕:夜晚降临,诗人点燃香火,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轻岚视事朝:清晨的薄雾中,诗人处理公务,体现生活的节奏。
- 静中看锁印:在静谧之中,诗人关注着与公事相关的印章。
- 高处见迎潮:站在高处,看到潮水的涌动,象征着生活的变化。
- 曳履庭芜近:拖着鞋子走在庭院的草丛中,感觉生活的随意。
- 当身树叶飘:身边树叶随风飘荡,增添了诗的动感。
- 傍城馀菊在:城边仍有盛开的菊花,象征着生命的韧性。
- 步入一仙瓢:走进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事结合,展现诗人内心的宁静。
- 拟人: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其生命,增强诗的情感。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增添了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隐逸的生活状态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色:象征自然的美丽和心灵的宁静。
- 公署:代表了诗人的身份与责任。
- 香火: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 红蕉: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色彩。
- 菊花:象征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曲榭”指的是什么?
A. 曲折的山路
B. 弯曲的亭子
C. 曲调优美的音乐 -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放松心情?
A. 游玩山水
B. 解衣坐于曲榭
C. 写诗作画 -
诗中“曳履庭芜近”意为?
A. 在草丛中游玩
B. 静坐庭院
C. 走在草地上
答案: 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朱庆馀的《杭州卢录事山亭》都是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前者通过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后者则在山水之间融合了个人的公务与生活感悟,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朱庆馀研究文献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美景,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值得深入思考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