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胡氏溪亭》

时间: 2025-01-16 21:36:02

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

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

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

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

意思解释

题胡氏溪亭

作者: 朱庆馀 〔唐代〕

原文展示:

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
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
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
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

白话文翻译:

这座亭子与溪水相依,随时都有微风吹过。
山涧中的松树一到夜晚便显得更加黑暗,
野生的苔藓在秋天显得格外鲜红。
雨水充足后,秋天的声音愈加清晰,
山峦在夜色中显得沉静而深邃。
主人能够保持这种宁静的氛围,
与客人的心情稍微保持一致。

注释:

  • : 亭子,指供人休息的建筑。
  • : 小河,清澈流畅的水流。
  • 涧松: 指生长在山涧中的松树。
  • 野藓: 指生长在野外的苔藓。
  • 雨足: 雨水充沛,足够的雨水。
  • 秋声: 秋天的声音,通常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虫鸣等。
  • 山沈: 山的轮廓在夜色中显得模糊而沉重。
  • 主人: 指亭子的主人,或是招待客人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朱庆馀游历山水之际,与友人相聚于溪亭,借景抒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题胡氏溪亭》这首诗通过描绘溪水、松树、苔藓等自然景物,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宁静之美的向往与感受。诗的开头两句“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生动地描绘出亭子与溪水的亲密关系,微风轻抚的意境使人感到清新宜人。接着“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两句,诗人以黑与红的对比,描绘出秋季的浓郁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涧之中,感受到自然的巨大魅力。最后两句“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则点出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心灵共鸣,表达了人们在宁静环境中,彼此心意相通的美好情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渴望心灵平和、与友人共享宁静时光的情感,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描绘了亭子与溪水的接近与清风的常在,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 “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通过色彩的对比,展现了秋天的特征,暗示自然生机与变化。
    • “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表达了雨后的宁静与山色朦胧的景象,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强调了主人与客人之间心灵的契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修辞手法:

    • 对仗: “亭与溪相近”与“无时不有风”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山沈夜色中”形象地描绘了夜晚山的沉静状态,增添了意境的深远。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的静谧与人际情感的和谐,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平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 : 象征着人们享受宁静与自然的地方。
  • : 象征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清新。
  • : 象征坚韧与长青,常在的意象。
  • : 象征生命的细腻与脆弱之美。
  • : 象征滋润与生命的馈赠,带来了秋的声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亭与溪”关系是什么?

    • A. 远离
    • B. 亲近
    • C. 隔绝
    • D. 不确定
    • 答案: B
  2. “涧松生便黑”中“黑”字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明亮
    • B. 深邃
    • C. 暗淡
    • D. 轻盈
    • 答案: B
  3. 诗中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如何?

    • A. 相反
    • B. 不相干
    • C. 相同
    • D. 复杂
    • 答案: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宁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朱庆馀的《题胡氏溪亭》则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共鸣,展现出更为细腻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古诗词欣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