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涛》

时间: 2025-01-16 22:28:46

不知来远近,但见白峨峨。

风雨驱寒玉,鱼龙迸上波。

声长势未尽,晓去夕还过。

要路横天堑,其如造化何。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看涛

作者: 朱庆馀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不知来远近,但见白峨峨。
风雨驱寒玉,鱼龙迸上波。
声长势未尽,晓去夕还过。
要路横天堑,其如造化何。

白话文翻译:

不知道这浪潮是从远方还是近处而来,只看到白色的浪花翻滚。
狂风暴雨驱赶着寒冷的水珠,鱼儿和龙也从波涛中跃出。
波声绵延不绝,潮起潮落,朝霞与夕阳交替。
道路如同天堑一般横亘着,难道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吗?

注释:

  • 峨峨:形容高耸的样子,这里形容浪花或云雾。
  • 寒玉:比喻寒冷的水珠,带有诗意的修辞。
  • 鱼龙:代表水中的生物,鱼和龙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声长势未尽:波涛的声音长久而势头未减,表达了海浪的壮阔。
  • 天堑:比喻险阻的道路,这里形容自然的雄伟与阻隔。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诗中提到的“鱼龙”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诗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语言生动,意象丰富。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游览海边或江边时,受到壮丽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对浩瀚水域的震撼与思考。

诗歌鉴赏:

《看涛》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展现了海浪的壮阔和变化。诗人在开头以“白峨峨”形容翻滚的浪花,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诗人通过“风雨驱寒玉”的描绘,传达了狂风暴雨带来的冷冽感,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的力量。随后,诗中提到“鱼龙迸上波”,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水中生物的活力,也象征着生命在风浪中的顽强与不屈。

诗的后半部分“声长势未尽,晓去夕还过”强调了潮汐的循环与持续,展现了自然界的永恒与变化无常。“要路横天堑,其如造化何”则引发了对自然的敬畏,感叹大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整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引发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不知来远近,但见白峨峨:诗人看不到浪潮的来源,只能看到浩荡的涛声与浪花。
    2. 风雨驱寒玉,鱼龙迸上波:风雨如刀,驱散寒冷的水珠,鱼和龙跃出水面,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3. 声长势未尽,晓去夕还过:波涛的声音绵延不绝,潮水在清晨与黄昏间不断往复。
    4. 要路横天堑,其如造化何:自然的障碍如同天堑般阻隔,令人感叹造化的神奇。
  •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水珠比作“寒玉”,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2. 拟人:波涛的声势与生命的跃起赋予了自然以生动的形象。
    3.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波涛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敬畏之情,同时反映了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力。

意象分析:

  • 浪潮:象征着生命的变迁与自然的力量。
  • 鱼龙:象征着生机与活力,生命在风浪中的挣扎与奋进。
  • 寒玉:象征着自然的冷酷,生动描绘了风雨中的艰辛。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峨峨”指的是什么?
      • A. 白云
      • B. 浪花
      • C. 雪花
    2. “声长势未尽”表达了什么?
      • A. 平静的水面
      • B. 波涛的声音持续
      • C. 风的速度
    3. 诗中“天堑”象征什么?
      • A. 人生的困境
      • B. 自然的障碍
      • C. 心灵的隔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观,但更多的是抒发个人情感,而朱庆馀的《看涛》则更侧重于直接描绘自然的壮丽与变化,反映出两位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倾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