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

时间: 2025-01-19 15:34:40

银蟾初上海天晴,一色玻璃万里明。

绛阙夜凉来凤翥,瑶台风细听鸾笙。

兔从玉界光中现,人向虹桥影里行。

坐久露华清入骨,恍疑今夜在蓬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蟾初上海天晴,一色玻璃万里明。
绛阙夜凉来凤翥,瑶台风细听鸾笙。
兔从玉界光中现,人向虹桥影里行。
坐久露华清入骨,恍疑今夜在蓬瀛。

白话文翻译

初升的月亮在晴朗的天空中,银白色的光辉如同一块玻璃,照亮了万里无云的景色。夜晚凉爽,绛色的宫殿中,凤鸟飞舞,瑶台上的微风轻轻吹拂,令人倾听到那悠扬的乐声。兔子在玉界的光辉中出现,行人则在彩虹桥的影子里漫步。坐久了,露水的清凉沁入骨髓,恍惚中感觉今夜仿佛身处仙境蓬莱。

注释

  • 银蟾:指月亮,因其形状像蟾蜍,且有银色光辉。
  • 绛阙:绛色的阙,古代宫殿的门,象征华丽的宫殿。
  • 凤翥:凤鸟飞翔,常用来比喻美好事物的到来。
  • 瑶台: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美丽和宁静。
  • 鸾笙:古代乐器,代表雅致的音乐。
  • 玉界:指月宫或仙界。
  • 虹桥:传说中连接人间与仙界的桥,象征通往美好事物的路径。
  • 蓬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理想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佘五娘,明代女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婉约细腻著称。她的诗歌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融合个人情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秋月》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月夜的美丽景色,寄托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秋月》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月夜景象,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浪漫气息。开篇的“银蟾初上海天晴”便展示了明亮的月光和晴朗的天空,给人一种清新而愉悦的感觉。接着,通过“绛阙夜凉来凤翥”和“瑶台风细听鸾笙”,诗人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优雅的氛围,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

中间两句“兔从玉界光中现,人向虹桥影里行”,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下的生动场景,兔子与行人的出现,赋予了静谧的夜晚以生机和动感。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月夜的神秘感,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最后两句“坐久露华清入骨,恍疑今夜在蓬瀛”,则是对月夜深沉思考的升华,露水的清凉沁入骨髓,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仿佛置身于仙境,令人心向往之。整首诗在优美的意境中,蕴含着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银蟾初上海天晴:描绘初升的明月和晴朗的天空,突显月光的亮丽。
  2. 一色玻璃万里明:将月光比作玻璃,形容夜空的明亮通透。
  3. 绛阙夜凉来凤翥:夜晚的凉爽与飞舞的凤鸟,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
  4. 瑶台风细听鸾笙:在瑶台上细细聆听乐声,暗示一种高雅的生活情境。
  5. 兔从玉界光中现:兔子象征灵动,出现在月光中,增添了神秘感。
  6. 人向虹桥影里行:行人步入虹桥的影子,象征通往美好的愿景。
  7. 坐久露华清入骨:长时间坐在清露中,感受到露水的凉意。
  8. 恍疑今夜在蓬瀛: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仙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银蟾”,形象生动。
  • 对仗:如“兔从玉界光中现,人向虹桥影里行”,对称工整。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夜景的赞美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蟾:象征明亮、清晰的月光。
  • 绛阙:象征华丽的宫殿,代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瑶台:象征宁静、优雅的环境,寄托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露华:象征清新、自然的美好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银蟾”指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2. “人向虹桥影里行”中的“虹桥”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通往美好事物的路径
    C. 逃避现实

  3. 诗中的“瑶台”指的是什么地方? A. 现实中的地方
    B. 传说中的仙境
    C. 常见的山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苏轼《水调歌头》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月夜的美景,但更多表现了孤独与饮酒的情思,与《秋月》的理想化仙境形成鲜明对比。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对人生的感慨,情感较为沉重,而《秋月》则显得更加轻盈与梦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