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渭上送李藏器移家东都
作者: 耿湋 〔唐代〕
求名虽有据,学稼又无田。
故国三千里,新春五十年。
移家还作客,避地莫知贤。
洛浦今何处,风帆去渺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李藏器即将迁居东都的送别情感。诗人虽然有求名的理由,但却没有耕作的土地;他离开故乡已有五十年,故乡距离他有三千里的遥远。他的家庭即将迁移,依旧是客居他乡,避开了某些人却无法知道谁是有才华的人。如今洛阳的河岸何在?只见风帆在茫茫的水面上渐行渐远。
注释
- 求名:追求名声。
- 学稼:学习耕作,指农事。
- 无田:没有耕种的土地。
- 故国:指故乡,诗人思念的地方。
- 新春:指新春季节。
- 移家:搬家、迁居。
- 作客:做客,寄居他乡。
- 避地:避开某种地方或人。
- 洛浦:指洛阳附近的河岸。
- 渺然:渺小而无边际,形容远方的景象模糊不清。
典故解析
- 洛浦:洛水是古代文化名河,洛阳则是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诗中提到洛浦,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 三千里:古人常用此语形容路途遥远,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不羁的个性,也有细腻深刻的情感表达。耿湋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藏器即将迁居东都之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渭上送李藏器移家东都》是一首充满感情的送别诗,诗中通过对李藏器迁居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求名虽有据,学稼又无田”,诗人直白地表露出自己的困境,虽然有追求名声的理由,但却缺乏实际的生存基础,反映了他在社会与自我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故国三千里,新春五十年”,这两句则更进一步,通过“故国”和“三千里”的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与距离的遥远,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却愈发强烈。接着“移家还作客,避地莫知贤”,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不安与迷茫,虽然迁居东都,但依旧是客居他乡,未必能找到理想的归宿。
最后两句“洛浦今何处,风帆去渺然”,则用隐约的意象表现出对未来的迷惘,洛水的河岸象征着故乡的遥远与难以回归,风帆的远去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简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思考和感受,具有强烈的共鸣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求名虽有据:追求名声虽然有理由,表明诗人对名利的向往。
- 学稼又无田:学习耕作却没有土地,反映出诗人的无奈与困境。
- 故国三千里:故乡距离遥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新春五十年:离开故乡已五十年,暗示时间的流逝。
- 移家还作客:迁居后仍是寄居他乡,强调身份的漂泊。
- 避地莫知贤:虽然避开了某个地方,但仍然不知道谁是有才之士,表达对社会的迷茫。
- 洛浦今何处:问洛水河岸何在,体现对故乡的渴望。
- 风帆去渺然:船帆渐行渐远,象征人生的无常与未来的不可知。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求名虽有据,学稼又无田”,通过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
- 意象:如“洛浦”、“风帆”,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诗人通过对朋友迁居的送别,反映了他对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国:象征着诗人的根与归属,代表着对过去的怀念。
- 洛浦:象征故乡的美好与遥远,是对往昔生活的深切眷恋。
- 风帆:象征人生的旅途与无常,暗示着未来的渺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求名虽有据”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名声毫不在意
- B. 对追求名声的无奈
- C. 对故乡的向往
-
“故国三千里”中的“三千里”意在强调什么?
- A. 距离的遥远
- B. 旅行的艰辛
- C. 朋友的离去
-
诗中提到的“洛浦”主要象征什么?
- A. 诗人的成就
- B. 诗人的故乡
- C. 诗人的未来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诗人: 王勃与耿湋
- 主题: 都涉及离别与思乡,但王勃更侧重于个人理想的追求,而耿湋则更注重对家庭迁移的感慨。
-
意象: 王勃的“牛渚”与耿湋的“洛浦”
- 解析: 王勃的意象多用来抒发壮志,而耿湋则更倾向于细腻的思乡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