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亭宾客散,暑夜醉相和。
细汗迎衣集,微凉待扇过。
风还池色定,月晚树阴多。
遥想随行者,珊珊动晓珂。
白话文翻译
在高高的亭子里,宾客们已散去,暑热的夜晚里,醉意朦胧的我们一同欢歌。细细的汗水在衣服上凝聚,微微的凉风等待着扇子轻轻摇动。微风轻拂,池塘的水面静谧如常,月色渐晚,树影显得愈加幽深。我遥想和我同行的人,轻轻摇曳的晨钟声似乎在耳边响起。
注释
- 高亭:高高的亭子,指的是供人休息的高台。
- 宾客:指来访的客人。
- 暑夜:炎热的夜晚。
- 细汗:微微的汗水。
- 迎衣集:指汗水在衣服上凝聚。
- 微凉:轻微的凉意。
- 扇过:指用扇子扇动空气。
- 风还:风依然在吹动。
- 池色:池塘的水面颜色。
- 珊珊动晓珂:形容清晨时轻轻摇动的响声,晓珂指晨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约800年-约860年),字子渊,唐代诗人。其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色与人情,风格清新脱俗,尤以描写夏夜景致见长,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优雅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盛世,诗人身处繁华的社会环境,夜晚的聚会与朋友相聚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诗中通过描绘夏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共同享受生活的闲适与惬意,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夏夜西亭即事寄钱员外》是耿湋在夏夜聚会时写成的诗,描绘了一个炎热的夏夜中,朋友们在高亭聚会的情景。诗的开头两句“高亭宾客散,暑夜醉相和”,便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气氛,宾客散去的亭子,留下的是醉酒后那种轻松愉快的余韵。接着“细汗迎衣集,微凉待扇过”描绘出夏夜的细腻感受,细汗和凉风的交融让人感受到一种舒适的惬意。 此时的环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描绘,更是情感的寄托。
接下来的“风还池色定,月晚树阴多”,诗人通过环境的变化反映内心的宁静,微风轻拂,水面波光粼粼,月色柔和,树影摇曳,构成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夜晚。最后一句“遥想随行者,珊珊动晓珂”则是感情的升华,诗人对同伴的思念之情在此刻愈加明显,晨钟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响起,唤起了他对昔日情谊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友谊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亭宾客散:表现出聚会结束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空旷与宁静。
- 暑夜醉相和:强调夜晚的热度和醉酒后的欢快气氛。
- 细汗迎衣集:细腻的汗水聚集在衣物上,呈现出炎热的感觉。
- 微凉待扇过:微风轻轻拂动,给人带来一丝凉意。
- 风还池色定:微风拂过,池塘的水面恢复平静,象征内心的宁静。
- 月晚树阴多:夜晚的月光洒下,树影更加浓密,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遥想随行者:诗人回忆与自己同行的朋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珊珊动晓珂:晨钟的轻响,象征着清晨的到来与新的开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晚的景象比作心灵的宁静。
- 拟人:微风与池水的描写使自然更具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诗的对称结构使得诗句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夏夜的闲适与人际关系的温暖,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更融入了深厚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既具画面感又富有情感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子:象征着休息与社交的场所,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月色:象征宁静与美好,常用于表达思念之情。
- 树阴:树影的浓密,传达出夏夜的凉爽与恬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亭宾客散”意指: A. 客人聚集在亭子里
B. 客人已离开亭子
C. 亭子被风吹倒
D. 诗人在亭子里喝酒 -
诗中“细汗迎衣集”中的“细汗”指的是: A. 大量的汗水
B. 微微的汗水
C. 冷汗
D. 热泪 -
“遥想随行者,珊珊动晓珂”中“珊珊”形容: A. 声音的清晰
B. 动作的轻盈
C. 颜色的鲜艳
D. 情感的复杂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夏夜西亭即事寄钱员外》均表现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但前者更侧重于兄弟情,而后者则突出朋友间的情谊。
- 《静夜思》中通过月光传达思乡之情,与《夏夜西亭即事寄钱员外》中的人际关系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更具孤独感,后者则是温馨的聚会气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耿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