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次汉故畤》

时间: 2025-01-19 15:48:05

我行过汉畤,寥落见孤城。

邑里经多难,儿童识五兵。

广川桑遍绿,丛薄雉连鸣。

惆怅萧关道,终军愿请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行过汉畤,寥落见孤城。
邑里经多难,儿童识五兵。
广川桑遍绿,丛薄雉连鸣。
惆怅萧关道,终军愿请缨。

白话文翻译:

我经过汉朝的祭祀场所,远远望见一座孤零零的城池。
这个地方经历了多次灾难,连小孩子都懂得五种武器。
广阔的川流中桑树绿意盎然,丛林里野鸡叽叽喳喳地鸣叫。
我感到惆怅在萧关的道路上,想起了终军希望能被召回的愿望。

注释:

  • 汉畤:指汉代的祭祀场所,象征着历史的沧桑。
  • 寥落:形容人迹稀少,景象冷清。
  • 五兵:古代兵器的总称,象征战争和防卫。
  • 广川:指宽阔的河流。
  • :桑树,古时常用于养蚕。
  • 丛薄:指树木茂密的样子。
  • 萧关:指萧关,古代的一个边关,象征着边塞的孤独和凶险。
  • 终军:指终军之事,出自《史记》,终军为汉代的知名人物,曾希望被任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耿湋,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之时,诗人通过描写汉故畤的景象,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故国情怀的追忆。

诗歌鉴赏:

《旅次汉故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展现了诗人对于古代历史的追溯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我行过汉畤,寥落见孤城”,通过对已然荒废的祭祀场所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孤城的寥落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反思,暗示着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

接下来的“邑里经多难,儿童识五兵”则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动荡。儿童知道五兵,意味着这个地方的战争频繁,普通人生活在战火之中,令人感到无奈与悲哀。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深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广川桑遍绿,丛薄雉连鸣”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桑树的繁茂和鸟鸣的悦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出人间的苦难与自然的宁静之间的矛盾。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的“惆怅萧关道,终军愿请缨”则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个人理想的追求。终军希望被朝廷重用的愿望与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历史的无奈与个人的渴望,并最终引发对于历史的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行过汉畤:表达了诗人已行至汉代的祭祀场所,暗示历史的久远与沧桑。
  2. 寥落见孤城:孤城的景象给人以寂寥之感,象征着时代的荒凉。
  3. 邑里经多难:表明这个地方经历了许多磨难,生活艰辛。
  4. 儿童识五兵:儿童了解武器,反映战争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5. 广川桑遍绿:描绘自然的繁荣,形成与前面的悲惨情景的对比。
  6. 丛薄雉连鸣:鸟鸣声声,给人以生机感,但也暗示了环境的复杂。
  7. 惆怅萧关道:表达了对封闭和孤独的感慨。
  8. 终军愿请缨:引出历史人物的愿望,展现诗人对理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自然的繁荣与人间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象征:汉畤、孤城等意象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无奈。
  • 拟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人性化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与对现状的感叹,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情与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形成了一种历史的悲哀与个人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畤:象征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
  • 孤城:体现了历史的孤寂与人事的变迁。
  • 儿童:代表了无辜与战争带来的影响。
  • 桑树:象征着生机与繁荣,反映自然的韧性。
  • 萧关:象征边塞的孤独,暗示国家的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我行过汉畤”中的“汉畤”指的是?

    • A. 汉代的祭祀场所
    • B. 汉朝的城市
    • C. 汉代的河流
  2. “儿童识五兵”中“儿童”指代的是?

    • A. 小孩
    • B. 士兵
    • C. 学者
  3. 整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耿湋的《旅次汉故畤》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与对现实的感慨,但耿湋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惆怅,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国家的苦难与社会的动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汉诗的比较研究》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