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山悲旧桂,长坂怆馀兰。
地底孤灯冷,泉中一镜寒。
铭旌门客送,骑吹路人看。
漫作琉璃碗,淮王误合丹。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山林中,旧时的桂树令人悲伤;长坂山上,残余的兰花让人感到惋惜。
地下的孤灯冷清,泉水中的倒影显得冰冷。
铭刻在旌旗上的书名,门口的宾客送别;骑马的吹笛者,路人驻足观看。
随意做成的琉璃碗,淮王却误将其视作丹砂。
注释:
- 幽山:幽静的山,指代环境的清幽。
- 桂:指桂树,寓意思念过去的美好。
- 长坂:长坂山,象征着孤独和遗憾。
- 怆:悲伤、惋惜。
- 铭旌:铭刻在旌旗上的文字,象征声势和荣耀。
- 骑吹:骑马者吹奏乐器,表现送别的气氛。
- 琉璃碗:精致的碗,象征易碎的美好。
- 淮王:指淮王,象征误解和错失。
典故解析:
“淮王”可能指代淮南王刘安,他是汉代的一个王者,以炼丹著称,诗中意在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和追求的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以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悲壮,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政治腐败之际,诗人通过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失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矛盾与不安。
诗歌鉴赏:
《成王挽歌》通过悲伤的意象,表现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与失落。诗中“幽山悲旧桂”一句,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悲凉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对往昔的感慨与惋惜。接下来的“长坂怆馀兰”,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孤独与遗憾。
在“地底孤灯冷,泉中一镜寒”中,诗人以寒冷的灯和泉水的倒影,隐喻了人心的冷漠与孤独,表现出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常常遭遇的孤立无援。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铭旌门客送,骑吹路人看”,将送别的场景描绘得极具生动感,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
最后一句“漫作琉璃碗,淮王误合丹”则以琉璃碗的易碎象征了理想的脆弱与现实的误解,表达了诗人对理想追求的无奈与失落。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山悲旧桂:描绘幽静的山中,旧时的桂树让人感到伤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 长坂怆馀兰:长坂山上的残余兰花令人怅惘,表现出对过去的追忆。
- 地底孤灯冷:地下的孤灯显得寒冷,寓意心灵的孤独。
- 泉中一镜寒:泉水中的倒影冰冷,象征对理想的失落与反思。
- 铭旌门客送:铭刻在旌旗上的名字,门口的客人送别,生动地表现出送别的场景。
- 骑吹路人看:骑马的吹笛者,路人驻足观看,增添了送别的氛围。
- 漫作琉璃碗:随意制成的琉璃碗,象征美好的易碎。
- 淮王误合丹:淮王误将琉璃碗当作丹砂,表现了追求理想的误解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琉璃碗”比喻理想,强调其脆弱。
- 拟人:通过“孤灯冷”“镜寒”等描写,赋予物体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理想的追忆与对现实失落的感慨,揭示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 幽山:象征宁静与孤独。
- 旧桂:代表过去美好的回忆。
- 长坂: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辛与遗憾。
- 琉璃碗:象征理想的脆弱与易碎。
- 淮王:象征理想的追求与误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山悲旧桂”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悲伤
C. 愤怒 -
“琉璃碗”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理想的脆弱
C. 权力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劳动
B.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C. 战争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夜泊牛斗星》
诗词对比: 岑参的《成王挽歌》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岑参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追忆,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色与人生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