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上巳》
时间: 2024-09-19 22:32: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 上巳
作者: 李弥逊
化工收拾芳菲,晕酥剪彩迎春禊。
江山影里,泰阶星聚,重寻古意。
曲水流觞,晚林张宴,竹边花外。
倩飞英衬地,繁枝障日,游丝驻,羲和旆。
云避清歌自止。
放一钩玉沈寒水。
西园飞盖,东山携妓,古今无愧。
闻道东君,商量花蕊,作明年计。
待公归,独运丹青妙手,忆山阴醉。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气息如同化妆师般精心打理,绚丽的色彩迎接着春天的节日。在江山的倒影中,星星聚集在高台之上,古老的情怀重新浮现。曲水流觞,晚林中设宴,竹边花外游玩。倩女飞花映衬在地,繁茂的枝叶遮挡阳光,游丝停驻,羲和的旗帜轻舞。云朵躲避,清歌也停下。放一钩玉钩,沉入寒冷的水中。西园中飞舞的华盖,东山上携带的佳人,古今无愧。听说东君在讨论花的蕊,计划明年的花开。待到公子归来,独自运笔丹青,回忆山阴醉酒的情景。
注释:
- 化工:指春天的化妆工匠,借指春天的到来。
- 芳菲:芳香的花草,春天的美好景象。
- 春禊:春天的祭祀活动,传统节日。
- 曲水流觞:古代文人雅士在曲折的水边饮酒作诗的活动。
- 羲和: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这里指代阳光。
- 东君:春天的神灵,负责春天的花开。
- 丹青妙手:指画家高超的技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字子圭,号庐山,宋代词人,擅长山水诗及词作,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细腻,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水龙吟 上巳》创作于春天的节日,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欢庆活动,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古代诗词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水龙吟 上巳》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词作,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们的欢愉。词中开篇即以“化工收拾芳菲”来描绘春天的到来,形象生动,仿佛让人看到了春天的花草在阳光下绽放的美丽景象。接着,词人提到“江山影里,泰阶星聚”,表现了春天的宏伟景象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曲水流觞的描写则让人想起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词人用“晚林张宴,竹边花外”进一步描绘了这一场景的雅致和自然之美。而“倩飞英衬地,繁枝障日”则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繁茂与生机,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在情感的表达上,词人不仅展现了对春天的赞美,也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盼。“闻道东君,商量花蕊,作明年计”一句,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李弥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化工收拾芳菲:春天如同化妆师,精心打理花草树木,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 晕酥剪彩迎春禊:用色彩斑斓的装饰迎接春天的节日。
- 江山影里,泰阶星聚,重寻古意:在江山的倒影中,星星聚集在高台,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情景。
- 曲水流觞,晚林张宴,竹边花外:描绘文人雅士在曲水边饮酒作诗的场景。
- 倩飞英衬地,繁枝障日,游丝驻,羲和旆:美丽的花朵映衬在地,繁茂的枝叶遮挡着阳光,游丝在阳光下轻轻飘动。
- 云避清歌自止:云彩躲避开来,清唱的歌曲也随之停止。
- 放一钩玉沈寒水:放下钩子,沉入寒冷的水中,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意境。
- 西园飞盖,东山携妓,古今无愧:在西园中华盖飞舞,东山上带着佳人,古今交融,毫无愧疚。
- 闻道东君,商量花蕊,作明年计:听说春神在讨论花的蕊,酝酿明年的花开计划。
- 待公归,独运丹青妙手,忆山阴醉:等待友人归来,独自挥洒画笔,回忆在山阴的醉意。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化工”比喻春天的到来,形象生动。
- 拟人:将春天描述成一个化妆师,赋予其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如“西园飞盖,东山携妓”形成对仗工整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与欢庆活动,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古代文化的追怀,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对自然的深情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花:代表美丽与短暂,体现生命的脆弱。
- 水:象征灵动与变化,承载着诗人的情感。
- 竹:象征高洁与坚韧,寄托了诗人对品格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水龙吟 上巳》的作者是? A. 苏轼
B. 李弥逊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东君”指的是? A. 春天的神灵
B. 秋天的神灵
C. 夏天的神灵
D. 冬天的神灵 -
诗中“曲水流觞”描绘的活动是? A. 钓鱼
B. 饮酒作诗
C. 游玩
D. 祭祀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春天的美丽与人们的情感。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水龙吟 上巳》与《春江花月夜》:两者都描绘春天的美丽,但《水龙吟》更侧重于人文活动,而《春江花月夜》则更强调自然景色与人心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弥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