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探春令 暮归
作者: 商景兰 〔明代〕
斜阳远树晚鸦栖,
薄暮愁云闭。
又朔风吹入孤舟里,
荡双桡月浮江碎,
过沙汀三四。
看渔灯隐隐芦苇岸,
一派腊深天气。
白话文翻译:
斜斜的阳光洒在远处的树上,晚归的乌鸦栖息在树梢,
昏暗的薄暮愁云密布,
又是一阵北风吹进孤舟之中,
轻轻划动双桨,月光在江面上波光闪烁,
经过沙洲时,看到三四个沙滩。
隐约看到渔灯在芦苇丛边闪烁,
一片寒冷的腊月深沉天气。
注释:
- 斜阳:指夕阳,西下的太阳。
- 远树:指远处的树木。
- 晚鸦:傍晚归巢的乌鸦。
- 薄暮:指黄昏时分,天色渐暗。
- 愁云:指阴沉、忧郁的云层。
- 朔风:指北风。
- 孤舟:指一只孤零零的船。
- 双桡:指两只桨。
- 沙汀:指沙洲,江河中的沙滩。
- 渔灯:渔船上的灯光。
- 芦苇岸:生长芦苇的岸边。
- 腊深:指腊月的深冬。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从意境和描绘的场景来看,传达了冬季归舟的孤寂与自然景象的结合。这种描写在古诗中常见,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商景兰,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个人的孤独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探春令 暮归》是一首以黄昏归舟为主题的抒情诗,诗中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自然景象,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暮色的感慨和对孤独的思考。开篇的“斜阳远树晚鸦栖”便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的氛围,晚归的乌鸦象征着归属感和亲切感,而“薄暮愁云闭”则暗示着一种压抑和忧愁的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的“又朔风吹入孤舟里”,描绘了北风的刺骨与孤舟的渺小,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感受。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将视线转向了水面上的月光,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隐喻着内心的波动。“过沙汀三四”则体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仿佛让读者也感受到那种清幽的景致。
最后一句“看渔灯隐隐芦苇岸,一派腊深天气”,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渔灯的微弱光芒在寒冷的腊月中显得格外孤独,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沉浸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斜阳远树晚鸦栖”:描写黄昏时分,夕阳洒在远处的树上,晚归的乌鸦栖息,展现出宁静的乡村景象。
- “薄暮愁云闭”:黄昏的天空被愁云笼罩,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气氛。
- “又朔风吹入孤舟里”:北风吹进孤舟,突显出孤独的感觉。
- “荡双桡月浮江碎”:双桨荡动,月光在江面上碎裂的光影,表现出一种动静结合之美。
- “过沙汀三四”:经过几处沙洲,展现出诗人细致的观察。
- “看渔灯隐隐芦苇岸”:渔灯若隐若现,映衬出静谧的夜晚。
- “一派腊深天气”:描绘腊月的深冬,整个景象显得冷清而凄凉。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波光,展现了动感与静态的结合。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增强了诗歌的情感。
- 对仗:如“斜阳”与“晚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思乡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斜阳: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
- 晚鸦:象征归属感与亲切感,同时也带有孤独的色彩。
- 孤舟:象征孤独与漂泊的生活状态。
- 渔灯:象征希望与温暖,在寒冷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珍贵。
- 腊深天气:象征寒冷与凄凉,反映出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斜阳远树晚鸦栖”表达的意境是什么?
a) 宁静与热闹
b) 孤独与归属
c) 明亮与黑暗 -
“薄暮愁云闭”中的“愁云”指的是什么?
a) 快乐的情感
b) 忧愁的情绪
c) 自然的景象 -
诗中提到的“渔灯”在整体意象中象征着什么?
a) 光明与希望
b) 迷茫与黑暗
c) 安宁与快乐
答案:
- b) 孤独与归属
- b) 忧愁的情绪
- a) 光明与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绘了孤独与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流露。
-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光的描写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加深沉。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