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云松》

时间: 2025-01-01 13:09:04

鬓云松,香梦醒。

红靠阑干,愁瘦春人影。

漠漠苍烟松叶冷。

待鹤归巢,小立瑶阶暝。

翠苔衣,青石径。

仙袂泠泠,暗里芳犀警。

林下风高谁得并。

啼鸟无声,花落空山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鬓云松
作者:蒋敦复

鬓云松,香梦醒。
红靠阑干,愁瘦春人影。
漠漠苍烟松叶冷。
待鹤归巢,小立瑶阶暝。
翠苔衣,青石径。
仙袂泠泠,暗里芳犀警。
林下风高谁得并。
啼鸟无声,花落空山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清晨的幽静景象:鬓发如云的松树,清香的梦境刚刚醒来。红色的身影倚着栏杆,愁苦的春天让人显得瘦弱。远处的苍烟中,松叶显得寒冷。等待着白鹤归巢,我在瑶阶上小立,夜幕渐深。翠绿的苔藓覆盖着青石小径,仙子的衣袂轻轻飘动,暗中警觉着芳香的犀牛。林下的风高吹拂,谁能与我共此时光?啼鸟无声,花瓣飘落在宁静的山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鬓云松:鬓发如云的松树,形容松树的姿态。
  • 香梦醒:从香气弥漫的梦中醒来。
  • 愁瘦:因忧愁而显得瘦弱。
  • 漠漠苍烟:远处朦胧的青烟。
  • 瑶阶:用美玉铺成的台阶,形容精致的环境。
  • 仙袂泠泠:仙女的衣袂轻柔飘动的样子。

典故解析:

  • 鹤归巢:鹤在古代文学中常象征长寿与归隐,诗中提到鹤归巢,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 芳犀:指芳香的犀牛,古代传说中犀牛的角可以制成美妙的乐器,暗示着一种高雅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敦复,字公弼,号松隐,清代诗人,著有《松隐诗存》等,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的静谧与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鬓云松》是一首展现自然与人情的优美诗篇,诗中将细腻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感受巧妙融合。开头两句“鬓云松,香梦醒”就勾勒出一个清晨的场景,松树如云,梦境中的香气依然萦绕。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红靠阑干,愁瘦春人影”,表达了春日的愁苦与孤独。这里的“愁瘦”不仅是对春天的感受,也隐含着诗人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整首诗仿佛是一幅水墨画,苍烟、松叶、清风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尤其是“啼鸟无声,花落空山静”,更是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孤寂相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内心世界。诗歌不仅仅是对外界景色的描绘,更是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鬓云松,香梦醒:描绘早晨松树的形象,暗示着梦醒时分的清新。
  2. 红靠阑干,愁瘦春人影:通过红色的影子表现出春天的愁苦。
  3. 漠漠苍烟松叶冷:苍烟弥漫,松叶显得寒冷,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4. 待鹤归巢,小立瑶阶暝:在瑶阶上静静等待,蕴含着归隐的渴望。
  5. 翠苔衣,青石径:描绘小径的景象,暗示自然的生命力。
  6. 仙袂泠泠,暗里芳犀警:仙女的衣袂轻盈,暗示着一种神秘的美。
  7. 林下风高谁得并:在风中独自思索,渴望与人分享。
  8. 啼鸟无声,花落空山静:最终的宁静,暗示着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鬓云松”形容松树的姿态。
  • 拟人:仙袂“泠泠”似乎有生命,营造出灵动的意象。
  • 对仗:如“翠苔衣,青石径”,形成了美妙的音韵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韧与长寿。
  • :象征归隐与长寿。
  • 青石:代表自然的古朴与宁静。
  • 香梦:象征美好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鬓云松"是指什么?

    • A. 松树的形象
    • B. 诗人的愁苦
    • C. 春天的景象
  2. “啼鸟无声,花落空山静”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热闹
    • B. 宁静与孤独
    • C. 开心
  3. 诗人在哪个地方小立?

    • A. 山顶
    • B. 瑶阶
    • C. 河边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蒋敦复与王维的作品,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样展现了自然景色中的宁静与哲思,两者都通过自然情景传达了内心情感,但蒋敦复更侧重于春日的愁苦,而王维则更偏向于秋日的清新与淡泊。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