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陈总领五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4 11:32:18

太宗造唐刬隋乱,仁义结民过炎汉。

胡雏负恩逆天纪,忠义回天四方起。

嗟哉主将失纪律,百万秦人半为鬼。

浮云改变异今古,不谓前车眼中睹。

尝时潼关说歌舒,今日襄阳说皇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宗造唐刬隋乱,仁义结民过炎汉。
胡雏负恩逆天纪,忠义回天四方起。
嗟哉主将失纪律,百万秦人半为鬼。
浮云改变异今古,不谓前车眼中睹。
尝时潼关说歌舒,今日襄阳说皇甫。

白话文翻译:

唐太宗建立了大唐,结束了隋朝的乱世,仁义之治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而汉朝的盛世也为后世所称道。胡人背弃了恩情,逆天而行,却又唤起了四方的忠义。可叹啊,主将失去了应有的纪律,百万秦人中有一半已成为鬼魂。浮云改变了古今的面貌,不再提及前车之鉴。曾经在潼关唱歌的情景,如今在襄阳却提到皇甫的故事。

注释:

  • 造唐:指唐朝的建立。
  • 隋乱:指隋朝末年的动乱。
  • 仁义:指统治者以仁德和义行来治理国家。
  • 胡雏:指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 负恩:背弃恩义。
  • 忠义:忠于国家、义于人民。
  • 纪律:指军队的纪律和指挥。
  • 百万秦人:指秦朝的士兵,暗指战死的士兵。
  • 浮云:比喻变化无常,指历史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过,字季常,号白云子,南宋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和激昂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关注历史,抒发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与内部动荡的双重压力,诗人通过回顾历史,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历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切感悟。开篇提到唐太宗的仁义之治,展示了一个理想的治国理念,紧接着对胡人背弃信义的批判,揭示了忠义的可贵与背叛的可耻。诗中提到的“百万秦人半为鬼”,不仅是对战争惨烈的写照,更是对无数英灵的哀悼,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

接下来,诗人通过“浮云改变异今古”的比喻,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无常,提醒人们要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最后,处于对比的“潼关”和“襄阳”,不仅是时空的转换,更是情感的传递,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切思考与对未来的担忧。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有对过往的追溯,也有对未来的警示,展现了刘过作为诗人的深邃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太宗造唐刬隋乱”:描述唐太宗建立唐朝,结束了隋朝的混乱局面。
  2. “仁义结民过炎汉”:强调唐朝的仁义政策使人民安定,与过去的汉朝相提并论。
  3. “胡雏负恩逆天纪”:指北方胡人背弃恩义,违背天理,形象地描绘出历史的变迁。
  4. “忠义回天四方起”:忠义之士纷纷响应,试图挽回天理与正义。
  5. “嗟哉主将失纪律”:对主将失去纪律的痛惜,反映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
  6. “百万秦人半为鬼”: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亡魂遍地。
  7. “浮云改变异今古”:历史的浮沉变幻,强调了时间的无情。
  8. “不谓前车眼中睹”:劝诫人们不应忘记前车之鉴。
  9. “尝时潼关说歌舒”:回忆曾经在潼关的歌声。
  10. “今日襄阳说皇甫”:今日却在襄阳提及皇甫,暗示历史的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浮云”比喻历史的变化。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与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义精神的推崇,警示人们应铭记历史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宗:象征着理想的治国者。
  • 浮云:代表历史的变迁。
  • 秦人:象征战争的牺牲者。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性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太宗造唐刬隋乱”中的“太宗”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隋炀帝
    • B. 唐太宗
    • C. 汉武帝
    • D. 秦始皇
  2. 诗中提到的“百万秦人半为鬼”主要反映了什么情况?

    • A. 和平
    • B. 战争的惨烈
    • C. 国家繁荣
    • D. 文化交流
  3. “浮云改变异今古”是用来表达什么?

    • A. 历史的无常
    • B. 人情的冷暖
    • C. 自然的变化
    • D. 个人的成长

答案:1-B,2-B,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刘过与杜甫的诗作,刘过多关注历史的教训与忠义精神,而杜甫则更多描绘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