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沈仲居进三国志》

时间: 2025-01-20 00:35:16

十年铅椠鬓丝秋,独抱成书四海游。

三国诸人应梦里,一番公案又从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沈仲居进三国志
作者: 刘过 〔宋代〕
十年铅椠鬓丝秋,独抱成书四海游。
三国诸人应梦里,一番公案又从头。

白话文翻译:

这十年来我在书海中沉浸,头发已渐渐变白,独自抱着这本书在四方游历。
三国中的人物仿佛都在梦中相见,一次次的公案又重新开始。

注释:

  • 铅椠: 古代印刷书籍的工具,指铅字和印刷机。这里形容自己在书籍的编排与印刷中耗费了十年时间。
  • 鬓丝秋: 鬓发如秋天的枯叶般变白,暗示时间的流逝。
  • 公案: 指的是法律案件或诉讼,通常是指与三国历史相关的事件或故事。

典故解析:

  • 三国: 指的是《三国志》中的人物和事件,作者提到的三国诸人,可能是对历史人物的怀念或敬仰,三国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 梦里相见: 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事迹的思考,暗示与过去的联系和情感纽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字仲居,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诗人及文学家,性情豪放,擅长诗词,尤其以写景抒情见长。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对《三国志》进行深入研究后,表达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三国人物的敬仰。十年的辛勤付出,换来对历史深刻理解的结果,但同时也感叹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沉思与个人感悟。开头的“十年铅椠鬓丝秋”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变化紧密结合,显示出在长时间的努力中,作者的青春已渐渐流逝,头发也变得花白。然而,他并未因此感到沮丧,相反,诗中流露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紧接着的“独抱成书四海游”展示了他对所学知识的热爱,仿佛知识让他可以在广袤的世界中自由游历。这种游历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最后两句提到“三国诸人应梦里”,不仅仅是对三国历史的追忆,更是对历史人物深切的情感联系。公案的重提,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循环与不变,仿佛历史的故事在作者心中不断重演,令人反思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个人的孤寂与追求,形成了深刻的对比和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年铅椠鬓丝秋: 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书籍编排中度过的十年,暗示时间的无情与个人的沧桑。
  2. 独抱成书四海游: 表达了作者对书本的依恋和通过知识获得的自由,构建了一个知识丰富的精神世界。
  3. 三国诸人应梦里: 体现了对三国人物的怀念与敬仰,历史人物的存在感在梦中得以延续。
  4. 一番公案又从头: 表示历史的循环性,揭示了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持续关注与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十年铅椠”与“独抱成书”形成对照,强调作者的孤独与坚持。
  • 比喻: “鬓丝秋”用秋天的枯萎来比喻人的衰老,生动形象。
  • 拟人: “三国诸人应梦里”使历史人物具有人情味,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历史的追忆与个人的感悟展开,表现了作者在书籍和历史人物中找到的寄托,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对人生和历史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铅椠: 代表知识的积累与传播。
  • 鬓丝: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变化。
  • 三国诸人: 代表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十年铅椠”的意思是: A. 十年的旅行
    B. 十年印刷书籍
    C. 十年的学习

  2. “鬓丝秋”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季节的变化
    C. 书籍的价值

  3. “三国诸人应梦里”中的“梦”意味着: A. 现实中的人物
    B. 对历史人物的怀念
    C. 未来的幻想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赤壁赋》:苏轼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 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但更多是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 《秋夕》: 通过秋夜的景象表达孤独与思索,与《寄沈仲居进三国志》中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三国志》相关文献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