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作妨登山》
时间: 2025-01-19 18:51: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作妨登山
作者:刘过 〔宋代〕
杖履飘然不整巾。
缘何问得梵王城。
淡烟翠湿千螺皱,
微日烟消一纸轻。
隔山乌语如人语,
触处风声若水声。
见说一犁今已足,
笑歌蓬首饷天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雨而无法登山的情景,诗人手持拐杖,漫步在雨中,衣衫不整,打算去梵王城,却被细雨阻碍。雨雾中,山色朦胧,像是被湿润的绿烟包裹,微弱的阳光透过云层,似乎让一切都显得轻盈。远处,乌鸦的叫声似乎传达着人语,四周的风声如同流水般轻柔。有人说,现在一犁地就已足够,诗人则笑着唱歌,享受着在田间耕作的乐趣。
注释:
字词注释:
- 杖履:拐杖和鞋履,象征着旅行或行走。
- 梵王城:可能指的是某个著名的佛教寺庙或胜地。
- 淡烟翠湿:形容雨中山色的朦胧和湿润。
- 微日烟消:指微弱的阳光透过烟雾。
- 乌语:乌鸦的叫声。
- 天耕:指在天晴的时候耕作,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耕作生活。
典故解析:
- 梵王城:与佛教相关,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 天耕:与农耕文化有关,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常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为题材。他的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语言简练而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雨天,诗人因天气原因无法登山,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山水的追求和对生活哲学的思考。
诗歌鉴赏:
《雨作妨登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诗作。诗的开头“杖履飘然不整巾”,展现了诗人即使在不便的条件下,仍保持一种洒脱的态度。接着,诗人提到“缘何问得梵王城”,似乎在探讨自己追求的目标,梵王城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地。
随后,诗中描绘的“淡烟翠湿千螺皱,微日烟消一纸轻”,通过生动的意象让人感受到雨中山色的变幻,似乎在告诉我们,尽管天气不佳,仍然能发现自然的美。这种对美的敏感,在诗人心中激起了共鸣。
“隔山乌语如人语,触处风声若水声”,诗人将乌鸦的叫声与人语相提并论,赋予自然以灵性,风声和水声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最后两句“见说一犁今已足,笑歌蓬首饷天耕”,表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尽管雨天阻碍了登山,但在田间耕作的乐趣让他心满意足,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整首诗流露出一种随和而又深刻的生活哲学,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生活态度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杖履飘然不整巾:诗人持杖漫步,外表不整,表明一种洒脱的态度。
- 缘何问得梵王城:探讨追求的目标,表现出对理想的思考。
- 淡烟翠湿千螺皱:描述雨中山色的湿润与迷离,展现自然的美。
- 微日烟消一纸轻:微弱的阳光穿透烟雾,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 隔山乌语如人语:乌鸦的叫声似乎传达着人类的情感,赋予自然以灵性。
- 触处风声若水声:风声如流水般轻柔,塑造出宁静的自然氛围。
- 见说一犁今已足:有人说现在的耕作已经足够,表达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 笑歌蓬首饷天耕:诗人面对自然,享受田间的耕作,展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乌鸦的叫声比作人语,赋予自然以人性。
- 拟人:风声如水声,赋予自然声音以情感。
- 对仗:如“淡烟翠湿”与“微日烟消”,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雨天登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理想的思考,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阻碍与洗涤,带来新生。
- 山:象征理想与追求,代表了高远的目标。
- 乌鸦:象征自然的声音,传达灵性与情感。
- 风:象征自由与变化,营造宁静氛围。
- 耕作:象征简单而真实的生活,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梵王城”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理想的境地
c) 生活的困扰
d) 个人的追求 -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雨天的态度是?
a) 不满
b) 伤感
c) 享受
d) 无所谓 -
下列哪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a) 杖履飘然不整巾
b) 微日烟消一纸轻
c) 见说一犁今已足
d) 隔山乌语如人语
答案:
- b) 理想的境地
- c) 享受
- c) 见说一犁今已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山水的美与内心的宁静。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刘过与王维的诗歌都在描绘自然景色,但刘过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静谧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详细介绍了宋代诗人的作品及其风格。
- 《古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解析与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