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碧落堂》

时间: 2025-01-06 12:50:03

大厦新成燕雀欢,与君聊此共清闲。

地居一郡楼台上,人在半空烟雨间。

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

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题碧落堂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新建的大厦让燕雀欢快地鸣叫,我与你在这里闲聊,共度清闲时光。身处一郡的高楼之上,仿佛人在半空中,烟雨朦胧。经过修复,今天的宇宙依旧如昔,但我感伤,仍然记得往日的江山。最近又传来秋风紧促的消息,我对时局颇感忧虑,鬓发也渐渐变白。


注释:

  • 大厦:指新建的楼阁或建筑。
  • 燕雀:燕子和雀鸟,常用来比喻小生灵的快乐。
  • :古代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县或市。
  • 楼台:高楼和平台,象征居住环境的优美。
  • 烟雨:指细雨和雾气,形容天气的朦胧。
  • 宇宙:这里指的是天地、时空的广阔。
  • 江山:指国家和山河,常用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 秋风紧:指秋天的风吹得很急,暗示时局的变化和紧迫感。
  • 鬓欲斑:指头发渐渐变白,表现出年岁与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民族英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国家动荡的时期,勇敢抵抗外敌入侵,后被俘,最终选择殉国。他的诗歌语言铿锵有力,情感真挚,常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题碧落堂》作于南宋时,正值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之际,文天祥在经历了战乱与屈辱后,仍然怀有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此诗是在新的建筑上反思旧日的江山,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关切与对时局的无奈。


诗歌鉴赏:

《题碧落堂》展示了文天祥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对新居所的愉悦,也有对旧江山的深切怀念。开篇提及的“燕雀欢”,传达了一种轻松的氛围,然而这种宁静的外表下,实则蕴藏着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达出身为国人的无奈与悲痛。

“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一句,透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思,已逝的辉煌令人感伤,而现实的困境则让人心生不安。尤其是结尾“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不仅描绘了秋风带来的萧瑟,更加深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年华老去的感慨。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未来的无力感。

整首诗风格凝重,感情真挚,巧妙地融合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展现了文天祥作为一个爱国者的悲壮与坚持,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厦新成燕雀欢:新建的大楼让小鸟们欢快地鸣叫,传达出一种生机与活力。
  2. 与君聊此共清闲:与朋友在这里闲聊,享受宁静的时光。
  3. 地居一郡楼台上:身处高楼,俯瞰一方土地。
  4. 人在半空烟雨间:描绘了诗人如在云雾之间,意境飘渺。
  5. 修复尽还今宇宙:经过修复,现今的世界依旧恢复如初。
  6. 感伤犹记旧江山:怀念往昔的美好江山,感伤不已。
  7. 近来又报秋风紧:最近传来秋风渐紧的消息,暗示时局的紧迫。
  8. 颇觉忧时鬓欲斑:对时局感到忧虑,白发渐生,表现出岁月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燕雀欢与清闲相联系,象征着生活中的愉悦与安宁。
  • 对仗:如“修复尽还”和“感伤犹记”,展现了对称之美。
  • 拟人:秋风被赋予了紧迫感,使环境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历史的深思,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它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即使在困境中,诗人仍然保持着对未来的思考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雀:象征自由与欢乐的生命。
  • 楼台:象征着高处的视野与思考。
  • 烟雨:象征着朦胧与不确定的未来。
  • 江山:象征着国家与故土的情感。
  • 秋风:象征着时间流逝与社会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燕雀”象征什么? A. 悲伤
    B. 欢乐
    C. 忧虑
    D. 孤独

  2. “近来又报秋风紧”中,秋风的意象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希望
    B. 轻松
    C. 紧迫感
    D. 喜悦

  3. 文天祥在诗中对往日的江山有何感受? A. 忘记
    B. 感伤
    C. 高兴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秋夕》 杜牧
  • 《夜泊牛津》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比较《题碧落堂》和《登高》:两者皆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过往的怀念,但《题碧落堂》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结合,而《登高》则是自然与人生哲思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文天祥的历史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