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其二 戊申元日》
时间: 2025-01-21 10:05: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十年前今日,东朝父子双危。
不才犹下海西帷。南望武昌云起。
甲子周期已满,春秋笔法难持。
谁嫌不足少年时。老去粗谙易理。
白话文翻译
六十年前的今天,东朝的父子正面临危难。我这个不才之人仍然在海西的帷幕下沉沦。南望武昌,云雾缭绕,仿佛一场新的变局正在酝酿。甲子周期已经结束,过去的春秋笔法如今已难以掌握。谁会觉得年轻时的不够呢?老去之后,反而对人生的道理变得更加明了。
注释
- 东朝:指历史上的某个朝代,可能隐喻当时的政治环境。
- 父子双危:指两代人面临困境,表现出家族的艰难。
- 海西帷:比喻身处困境,可能与西方的海洋有关。
- 南望武昌云起:武昌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云起暗示变动或动荡即将来临。
- 甲子:指六十年的周期。
- 春秋笔法:指古代史书的写作风格,强调严谨与准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章士钊(1890年-1964年),字子华,号秋水,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曾在多个政府任职。其诗作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敏锐洞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戊申元日,借助时光的流逝,回顾个人与国家的历史变迁,表达对过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作者对时事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其二 戊申元日》是一首具有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回顾六十年前的往事,展现了个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在“东朝父子双危”一句中,作者借用历史的意象,反映出对家国命运的忧虑。而“不才犹下海西帷”则透露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谦,表现出一份对历史的敬畏与自省。
随着甲子周期的结束,诗人感慨过往的岁月与自身的成长,尤其是“春秋笔法难持”的感叹,意味着在时光的流逝中,他对历史的理解与书写的能力也随之变化。这一过程是不可逆转的,正如“老去粗谙易理”所言,年岁增长带来的不仅是智慧,更多的是对过往的理解与接受。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对仗工整,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章士钊的文学修养与人生哲学。诗中反映出的历史感,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个人的感慨,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十年前今日,东朝父子双危。
六十年前的今天,东朝的父子面临双重危机,暗指历史的动荡与困境。 -
不才犹下海西帷。
作为不才之人,依然身陷困境,表明作者的谦逊和对现实的认知。 -
南望武昌云起。
向南望去,武昌的云雾缭绕,隐喻着历史的变革即将到来。 -
甲子周期已满,春秋笔法难持。
六十年周期结束,过去的写作风格已难以维持,反映对历史理解的困惑。 -
谁嫌不足少年时。
谁会觉得年轻时的经历不够,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成长的感悟。 -
老去粗谙易理。
年龄的增长使得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海西帷”暗喻困境,使得诗意更加丰富。
- 象征:武昌的“云起”象征着历史的变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与个人的反思,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诗人以自谦的态度,展现出对历史与人生深刻的思考,传递出一种积极面对人生的哲学。
意象分析
- 东朝:象征历史的沉浮。
- 武昌:代表变革与希望。
- 云起:暗示不确定的未来,新的时代的来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朝父子双危”意指什么?
- A. 家庭的困境
- B. 政治的动荡
- C. 个人的失败
- D. 社会的变革
-
“老去粗谙易理”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理解?
- A. 年轻时的无知
- B. 老年时的浪费
- C. 时间的流逝
- D. 人生的简单道理
答案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历史变迁中的个人感受,反映了国破家亡的悲痛。
- 李白《将进酒》:则更多地展现了对人生的豪情与对未来的乐观。
在对比中,章士钊更注重历史的反思与哲理的探讨,而杜甫与李白则侧重于情感的抒发与人生的激情。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词选》
- 《章士钊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