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妄想不须强灭》
时间: 2025-01-06 07:46: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先后。
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白话文翻译
妄想不必强行去灭绝,真理又何必去强求呢?
本源的自性与佛性是相同的修行。迷惑与觉悟又岂能拘泥于先后呢?
一旦觉悟,瞬间就能成佛;若是迷惑,则会经历无量劫的沉沦。
如果能够在一念之间契入真实的修行,便能消灭无数的罪垢。
注释
字词注释
- 妄想:指不切实际的想法或幻想。
- 强灭:强行消灭。
- 真:真理、真实。
- 本源自性:指内在的本性或佛性。
- 迷悟:迷惑与觉悟。
- 刹那:瞬间。
- 万劫:时间极为漫长的劫难。
- 契真修:契合真实进行修行。
- 恒沙:形容数量极多,常用来比喻罪恶或烦恼。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成佛”,是佛教的重要概念,指悟得真理,达到觉悟的境界。“迷悟岂拘先后”强调了迷与悟并不受时间的限制,体现了佛教的空性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端,宋代著名诗人,禅宗高僧,擅长以诗歌表达佛教哲理。其作品常蕴含深刻的哲理思考,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张伯端修行期间,反映了他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时代背景下,宋代社会动荡,哲学思想活跃,张伯端的诗歌也显现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诗歌鉴赏
《西江月·妄想不须强灭》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开篇以“妄想不须强灭”引入,表明了面对内心妄念时,不能过于执着于消灭它们,而应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对待。接着提到“真如何必希求”,强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性,不必急于求成。
中间几句通过对比“迷悟”,指出无论是迷惑还是觉悟,它们并不受时间的限制,真正的觉悟往往发生在刹那之间。这种对生命瞬间的把握,体现了禅宗对时间的独特理解,提醒人们珍惜每一个瞬间。
最后一句“灭尽恒沙罪垢”,以形象的比喻展示了修行的成效,暗示只要心念契合真实,就能超越世俗的罪恶,达到内心的纯净与宁静。整首诗在哲理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呼唤人们对内心的反思与修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妄想不须强灭”:面对内心的妄念,不必过于执着去消灭它们。
- “真如何必希求”:追求真理并不需要急于求成,真理自会显现。
- “本源自性佛齐修”:每个人的内在本性与佛性是相同的,修行的根基在于自我。
- “迷悟岂拘先后”:迷与悟并不受时间的限制,悟道可以在一瞬间。
- “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觉悟后瞬间可成佛,若迷失则经历无量劫的沉沦。
- “若能一念契真修”:若能在一念之间契入真实的修行,便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 “灭尽恒沙罪垢”:能够消除内心的无数罪恶与烦恼。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如“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对比鲜明,突显了觉悟与迷惑的巨大差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的修行与觉悟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对待妄念应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通过内心的反思与契入真实达到解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妄想:象征人心中的烦恼与执念。
- 真:象征真实的智慧与觉悟。
- 佛性:象征每个人内心的觉悟潜能。
- 迷悟:象征人生的迷惘与觉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妄想不须强灭”中“妄想”指的是什么?
A. 真实的思想
B. 不切实际的幻想
C. 理智的决策 -
诗中“悟则刹那成佛”的意思是?
A. 觉悟可以瞬间达到成佛的境界
B. 迷惑只会导致痛苦
C. 修行需要很长时间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内心的修行与觉悟
C. 对外界的执着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探讨空性与觉悟的经典佛教经文。
- 《无常》:表现人生无常的诗作,主题与本诗相近。
诗词对比
与同为宋代的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对生命短暂的反思相比,张伯端的作品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觉悟,体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哲学思想。陆游的作品强调对生命的感悟,而张伯端则引导人们关注内心的真实与修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禅宗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佛教哲学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