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春深)
作者: 赵长卿 〔宋代〕
寒食风霜最可人。
梨花榆火一时新。
心头眼底总宜春。
薄暮归吟芳草路,
落红深处鹧鸪声。
东风疏雨唤愁生。
白话文翻译:
在寒食节的风霜中,最令人心醉。
梨花和榆树的新花一同绽放。
心中和眼底总是春意盎然。
傍晚时分,我沿着芳草小路吟唱,
在落红深处,听到鹧鸪的鸣叫。
东风带着细雨,唤起了我的愁绪。
注释:
- 寒食:指寒食节,节日的习俗是祭祖和禁火。
- 榆火:指榆树的花,也形容春天的景象。
- 芳草路:指生长芳香草木的小路,象征春天的生机。
- 鹧鸪:一种鸟,鸣叫声清脆,常用来渲染春天的气氛。
- 东风:春风,东风化雨,象征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长卿,宋代词人,以清丽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诗词常常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富有清新脱俗的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春天,正值寒食节,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寒食节期间,春天的气息愈加浓厚,作者借此节日抒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春深)》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春天的独特魅力。开篇以“寒食风霜最可人”引入,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春天的期待和对寒食节的感怀,风霜的意象使得作品显得更加清新自然。
接着,词人描绘了梨花与榆树新花的盛开,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梨花的洁白和榆火的鲜艳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春天的多彩与美丽。而“心头眼底总宜春”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愉悦与对春天的热爱,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春的气息。
在薄暮时分,词人沿着芳草路归吟,画面宁静而柔美,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情境。落红与鹧鸪声的结合,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温柔与惆怅,给人以无限遐想。而最后一句“东风疏雨唤愁生”则把情感推向高潮,春风细雨中虽带来愁绪,但也正是这种愁绪让人更深刻地体验到春之美。
整首词在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春天的多重面貌,既有欢愉又有惆怅,塑造出一种独特的春天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食风霜最可人:寒食节的风霜最让人感到舒适,这里的“可人”体现了对春天气候的赞美。
- 梨花榆火一时新:梨花与榆树的新花同时绽放,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色彩。
- 心头眼底总宜春:心中和眼底尽是春意,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
- 薄暮归吟芳草路:傍晚时分,我沿着芳草小路吟唱,蕴含了悠闲的情境。
- 落红深处鹧鸪声:在落花深处,听见鹧鸪的鸣叫,渲染了春天的宁静与美丽。
- 东风疏雨唤愁生:春风细雨中唤起了愁绪,体现了春天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梨花和榆火象征春天的生机。
- 拟人:东风和细雨被赋予了情感,唤醒了愁绪。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仗,如“寒食风霜”与“梨花榆火”。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春天的美景与内心愁绪展开,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命运中的思考,传达了在美好与惆怅之间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食:象征着春天的开始与希望。
- 梨花:象征纯洁与美好。
- 榆火:象征春天的热烈与生机。
- 芳草路:象征着闲适与自然。
- 鹧鸪声:象征宁静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食风霜”中“寒食”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清明节
- B. 寒食节
- C. 中秋节
-
诗中“梨花榆火一时新”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自然的复苏
- B. 秋天的凋零
- C. 冬季的寒冷
-
诗句“东风疏雨唤愁生”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愉
- B. 愁绪
- C. 忧伤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描绘春天的自然美。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的词作,表现节日的欢愉与思念。
诗词对比:
- 《浣溪沙(春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但李清照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的细腻,赵长卿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古典诗词的经典选集。
- 《中国古典文学史》:对古代文学的全面分析与研究。
- 《赵长卿研究》:专门研究赵长卿的文集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