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香(赋兰)》
时间: 2025-01-19 19:52: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国香(赋兰) 作者: 张炎 〔宋代〕
空谷幽人。曳冰簪雾带,古色生春。结根未同萧艾,独抱孤贞。自分生涯淡薄,隐蓬蒿甘老山林。风烟伴憔悴,冷落吴宫,草暗花深。霁痕消蕙雪,向崖阴饮露,应是知心。所思何处,愁满楚水湘云。肯信遗芳千古,尚依依泽畔行吟。香痕已成梦,短操谁弹,月冷瑶琴。
白话文翻译:
本诗描绘了一位隐居于深谷中的人,手持冰簪,周围弥漫着雾气,古老的气息让春天生机盎然。他的根基并不与常见的萧艾相同,独自坚守着清高的品格。他将自己的生涯看得淡薄,甘愿在山林中隐居,伴随着风烟和衰老,感到冷落的吴宫草木深沉。雨后,雪白的蕙草痕迹消失,向崖边的阴影中饮露,似乎与知己相交。他所思念的地方,愁绪满溢于楚水湘云之间。相信那遗留的芬芳能流传千古,他依然在泽畔吟唱。香的痕迹已经成为了梦,短笛谁来弹奏,月色下的瑶琴冷冷清清。
注释:
- 曳:拖、拖曳。
- 冰簪:象征清高品格的饰物。
- 萧艾:指常见的草类,代表普通的生命。
- 隐蓬蒿:隐居于杂草之间,表明低调生活。
- 吴宫:古代吴国的宫殿,象征繁华的过去。
- 霁痕:雨后留下的痕迹。
- 蕙雪:蕙草和雪的结合,象征清雅。
- 知心:指知己,理解自己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宋代著名词人和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清新的意象著称。他的诗歌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张炎的作品多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富有哲理和情感。
创作背景:
《国香(赋兰)》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清高品格的追求。诗中描绘兰花,象征着高洁和孤傲,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及对尘世纷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张炎的《国香(赋兰)》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抒情诗。通过描绘深谷中的兰花和隐居者的生活,诗人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度清洁品格的追求。诗中“空谷幽人”一开头便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清雅的氛围,显示出隐者的高洁与独特。
诗人用“曳冰簪雾带”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隐者的生活状态,仿佛能感受到他周围的清冷与寂静。接下来的“古色生春”则暗示着隐者的生存环境虽古老却充满生机,表现出一种矛盾的美感。诗人在此引入兰花,象征着独立和高洁,强化了隐者的身份与内心的孤高。
“自分生涯淡薄,隐蓬蒿甘老山林”的句子则展示了隐者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态度。他选择隐退山林,不与世俗争名逐利,反而享受这份静谧与安宁。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既有清高的孤独感,也有对自然和内心真实情感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空谷幽人:开篇即描绘出隐者的形象,设定了诗的清幽基调。
- 曳冰簪雾带,古色生春:表现隐者的生活状态与环境,传达出一种古朴的美感。
- 结根未同萧艾,独抱孤贞:强调隐者的品格,兰花的高洁与常见草木的普通形成对比。
- 自分生涯淡薄,隐蓬蒿甘老山林:表达隐者对生活的淡泊,甘愿隐居,享受自然。
- 风烟伴憔悴,冷落吴宫,草暗花深:描绘环境的荒凉与孤独,营造出一种凄凉的美。
- 霁痕消蕙雪,向崖阴饮露,应是知心:比喻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隐喻着理解与默契。
- 所思何处,愁满楚水湘云:表达了隐者的思乡之情,蕴含着浓厚的乡愁。
- 肯信遗芳千古,尚依依泽畔行吟:寄托对理想人格和美好情感的坚持。
- 香痕已成梦,短操谁弹,月冷瑶琴:终结时带出一种虚幻与孤寂感,表现出对往昔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者与兰花相提并论,强调其高洁的品格。
- 拟人:表达情感时,将环境描述得如同有情有意。
- 对仗:如“草暗花深”,增强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孤独与理想人格的追求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清高品格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热爱。通过兰花的象征,诗人传达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花:象征高洁、孤傲与独立。
- 冰簪:象征冷静与清高的品格。
- 风烟:象征环境的荒凉与隐者的孤独。
- 楚水湘云:象征思乡之情与愁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国香(赋兰)》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炎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隐蓬蒿甘老山林”的意思是? A. 隐居在繁华之地
B. 喜欢隐居于杂草丛生的地方
C. 渴望回归城市生活
D. 追求名利 -
诗中提到的“香痕已成梦”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未来的担忧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兰亭集序》 王羲之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饮酒》陶渊明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张炎:两者都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更强调对自然的亲近,而张炎则更多体现出内心的孤独与高洁。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解及表达形式的差异。